第7部分(第1/4 页)
1920…1923:自由主义在中国
自由主义在中国曾经一度成为主流思潮。虽然这段时间不长,但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迹,成为中国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192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在许多人看来平淡无奇。1910年代,有辛亥革命、保卫共和;1920年代后期则是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都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唯有1920年代前半期,似乎没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但是,从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实践的角度看过去,却会发现,这几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表面上看来,这段自由主义历史仅仅是昙花一现,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遗产,但我却相信,假以时日,这段历史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建设自由社会的传统资源之一。
自由主义是一种社会体制,与专制主义、极权主义相对立。经济上表现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表现为对国家权力的制度性限制。在这种社会中,民间力量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和自治化。
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许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实施。辛亥革命以后,这一过程进一步加快。大大促进了中国国内的工商业发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大增,可惜战争也阻碍了交通,增加了中国进口机器设备的困难,因此,战争期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不过,战争结束以后,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依旧,同时,战争的不利影响不复存在。于是,1919年成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份。那一年的进出口贸易极其繁荣。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内商人阶层自觉意识的强化。反映在思想和政治上,进入1920年代以后,自由主义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
当时的中国,存在严重的内部*。大小军阀之间的战争,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商人们痛感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呼吁政治稳定的局面。胡适等人在《努力周刊》上提出建立“好人”政府,正代表了商人阶层对有效政治制度的吁求。
在西方,自由主义首先意味着个性解放和公民个体权利的伸张。1920年代的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地方自治。在1920年代前半期,中国好几个省份的自治取得很大进步。湖南甚至制定了省宪法。联省自治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潮。中国的精英们首次提出自治和联盟的主张,放弃了以往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中央集权。这种主张背后有一个重大的思想进步。那就是精英们希望用新型的、自由主义式的政治体制打破以往的治乱循环。以往的中国历史,要么是政治稳定加国家对社会的经济盘剥,要么是不再有国家的盘剥,却要以社会*为代价。商业自由似乎只存在于乱世之中。地方自治思潮希望政治稳定和经济自由能够同时存在。 。 想看书来
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7)
1920年初,自治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几乎赢得了所有选举的胜利。地方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地方精英成为自治运动的主导力量。商人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各地,商会都成为核心的社会组织,不仅在市政管理中,在省一级的议会中,商会都发挥着主导作用。
随着商人作用的日益增强,商团也开始大量涌现。商团是商人出资建立维持的武装力量。1916年,政府曾颁布条例,严厉限制商团。自治运动发展以后,商人要求废止这一条例。商人要求掌握自己城市的命运,尽量减少战乱的威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汉口商会还以欧洲当年的汉萨同盟为例,要求建立一个真正的城市联盟,认为这样才能团结一致,确保安全。
但商人们并不寻求无政府主义。他们依然想要一个有执政能力的中央政府。商会先后提出很多议案,要求得到中央的明确指示,克服种种社会流弊和危机。他们致力于实现自治,但他们同时也强烈意识到一个有统治力的全国政府的重要性。
在帮助政府树立权威、稳定政权方面,银行家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国,银行家是商人团体中非常杰出的一群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具备了世界级银行家的水准。这些人大多曾经留学海外,不但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对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进步也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是,在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奉行逐步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方针。“则自不能不于无可进步中以求进步”,希望逐渐说服政府接受他们的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