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但很快地,新设备将融合语音、手写(数字墨水)、摄像(可视电话)、电话式键盘输入及计算机式键盘输入(QWERTY)等多模式人机界面,并可以“主动发现”周边的影音回放设备(如电视、投影机),与之分享其所存储的多媒体资源。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2)
其三,网络层面会由单一无线传输技术支持迈向多元无线传输技术支持。在中国,手机用户早就可以使用GPRS/EDGE等网络接入互联网,但这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数据下载速度。以宽带和多媒体应用为特征的3G及超3G网络将带来又一轮体验革新——事实上,全球
3G用户已于去年年中突破1亿大关;3G对于移动通信产业而言,是一个必选项而非可选项——更令人欣喜的是,未来,同时支持WiFi、UWB、WiMAX、MESH、SDR等无线传输新技术的移动产品将越来越多。
2.从PC到PC3——智能移动产业正在崛起
技术在融合,产业也一样。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或许会发现,为万千时尚人士所宠爱的iPod竟然被身形更小、性能更强、功能更全面的手机所取代;以手机收看电视节目亦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去商场购物、上公交车或地铁时,我们不再用现钞来付账,只需要让检票设备扫一下手机即可;视音频表现出众的手机取代了Gameboy、PSP,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世界各国的朋友联网对战;随着更先进的光学技术和数码图像处理技术被应用到手机摄像头中,大家不会再在出游时同时携带手机和家用数码相机……结合了更强大的通信、计算、存储及显示功能,凝聚了多种数码电子产品的应用特性,新时代的手机将成为最重要的商务和娱乐工具。一切皆可能——这是因为,PC、互联网、移动产业的相互融合推动了全新的智能移动产业的崛起。
智能移动产业的一个特征是,由PC(个人计算,Personalputing)向PC3(个人计算/通讯/控制,Personalputing&munication&Control)进化。
自诞生以来,个人电脑和手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相互影响”——从历史来看,两者发展轨迹几乎完全同步,而且我认为它们最终将殊途同归。1973年,施乐公司PARC实验室设计并制造出接近PC的Alto样机;同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电话。1983年,全球首个DynaTAC蜂窝无线电话投入商业应用;IBM则推出了由《时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PC5150改进的新型个人电脑——IBMPC/XT。20世纪90年代是移动电话和个人电脑走向大众主流应用的关键期,前者突破了语音通信单一功能的桎梏,逐渐进化为掌上商务/娱乐/沟通终端;后者则凭借日益强大的计算/存储/互联网应用能力而成为了办公室和家庭的信息化中枢。
而现在,一部主流配置的智能手机往往拥有性能强悍的CPU、显示效果出色的屏幕、大容量的内存和百万像素的摄像头——如果只用它来打电话、发
短信,显然有些大材小用。事实上,计算(puting)性能的提升使它可以完成大部分原本应由PC完成的工作。你可以用这种手机下载并观看《变形金刚》的预告片、畅玩根据热门电视剧《迷失》改编的掌上游戏,也可以用它浏览网页、搜索资讯、收发邮件。
通讯(munication)功能方面,由最初的语音通讯、文本数据通信(SMS)到后来的多媒体数据(MultimediaMessagingService)通信和实时多媒体数据传输(如基于3G网络的可视通话),移动网络带宽的提升令运营商、服务商可以在更复杂的软件及网络环境下营造更具吸引力的用户体验。
控制方面(Control),通过相应的软硬件设置,我们已经可以用一些智能手机连接会议室的投影机、播放PPT,或是把它变成各种家电的遥控器——但这只是“牛刀小试”。举例来说,眼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空公司(如芬兰航空、加拿大航空)已引入手机检票体系,航空公司将条形码发送到乘客手机上,乘客仅需回复即可完成订座过程。看起来制约手机检票体系迅速走向全球化的唯一障碍仅仅在于各先行区域所采用的识别条码技术暂未统一,但无论如何,类似的例子足以表明,手机类终端正在由SIM向PIM+(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