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页)
我准备两组食物,每组三个,第一组是土豆、橘子、苹果,另一组是三角形蛋糕、方形的以及菱形的面包。我将两组食物摆在桌子上,造成对比的效果。我会将手从左到右轻轻滑过,问他们发现了什么,而不是说孩子们,请观察。
手的这种动作能够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睛。其实,你的一个眼神也会给他们许多暗示的,如果只用语言而不以动作、目光配合的话,孩子的眼睛就只会傻傻地瞪着了,不清楚该干什么。我的手在那溜食物上面从这边移向那边,一边移动一边问。我的手像是在孩子的心头滑过,我的声音融入他们的心灵。
在孩子的眼睛移动过程中,我问孩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大都不能一下子发现这些食物可以分成两组,他们会说:水果是有皮的,蛋糕没有皮;苹果是有水的,面包是没水的;苹果是青的,橘子是黄的,土豆是一种灰不搐搐的难看得要命的颜色。因为小孩子对于食物的概念还局限在口感、味道和颜色上面,食物只是作为〃可食的物品〃这种个体角色被认知的。我的追问就是要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一个由个体到归纳的观察与思维的过程:食物不光可以吃,也可以作为形状被认知。我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从味觉进入视觉,然后上升到概念。
当孩子把所有能够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说完了之后,老师再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如果是一个不懂得儿童心理的老师,他会说:噢,你们发现了这组是水果,这水果是什么样子的?而一个有水平的老师只问发现了什么。老师做了大量的铺垫,目的就是为了使孩子形成归纳性思维,要是不这样做,就会剥夺了他们的机会。
从个体到归纳
我不停地问下去,问着问着,孩子们就被逼上绝路了,不得不调动起全部的潜能,接下来便会发生本质的突破。孩子这时会说:噢,我发现了,一组是水果,一组是面食;一组是自然生长的,另一组是人工做成的;这边全是方的,这边全是圆的!
※虹※桥※书※吧※。
第63节:三、将感受提升到心灵的高度(2)
我说哇,真棒!孩子终于把六个物体按照它们的共同属性分成了两个部分整体比较了,发现前三个物体与后三个物体之间的本质的不同。
之后,我在方形中间每一个物体,用手指头摸着它们的棱,再拿起圆的物体,用同样的动作抚摸表面,再问孩子:发现了什么?
他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噢,我们发现了,一组是有棱的,一组是没棱的。这样,就由个体上升到归纳了。
归纳的台阶是他们自己上去的,我只不过引导了一下。我们说要让孩子有智慧,可这个智慧老师是没有办法直接传达,直接传达只能传去智慧的影子。
然后,我把有棱的那组拿掉,我说大家看,老师现在要把留下的这组画到黑板上。我便在黑板上画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圆圈,一面画一面说:这是橘子、这是苹果、这是土豆……孩子哈哈大笑,说老师,你画的啥呀,全成一样的了!
我说:怎么认不出来?这个是土豆,这个是苹果,这个是橘子……孩子们都笑疯了。
我做出莫名其妙的样子:哎,老师做错了什么让你们这样笑?他们说老师,那是你说的,我们可分不出来。我说我画的的确是土豆、苹果和橘子呀,你们怎么就分不出来呢?他们说老师,你把它们画成了一模一样了。我说啊,它们难道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说当然了,这三个土豆、苹果和橘子,每个与每个都不一样。我说那你们说说看,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我的一个错误,使孩子认识到特征的重要。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老师,土豆长得不规则,坑坑洼洼的;苹果下面大上面小;橘子才是圆的;土豆大橘子小;苹果中间有个坑……
我把他们说的在黑板上面一条一条写出来,每一条都代表一个特征。然后我说:刚才大家讲了这么多条,说明同学们都仔细地观察了这些物体,并将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进行了对照。现在老师问你们:哪位同学能够找到一个词代表这种不同?
当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想了一通办法,最终由我将谜底揭开之后,〃特征〃这个词就永远地刻在他们的心灵上了。从此他们知道了事物都是有特征的,开始重视特征。这种对于特征的理解,传统的教法是达不到的。直接灌输里面没有孩子的参与,没有探索,没有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撞击……
2?从整体到心灵
观察能力的提高最重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