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马亚西通电话,当时他正在书市买书,他也说好。马亚西是军事科学院战役学硕士,1998年3月我在军事科学院举办第一次讲座时认识了他,他当时提了很有建设性的问题,印象很深刻,之后又采访了我,出版有中国第一本《网络战》专著。一周后,我从杭州回北京,当天晚上就约解玺璋、马亚西和新华出版社的吕仙珽、陈洁,大家一拍即合,定名为《国防教育丛书》,丛书出版前经光明日报社记者李志伟的提议改为《新军事参考丛书》。2002年元旦,为使丛书能够在1月8日的全国书市上推出,新华出版社图片编辑部的全体同志都在深圳加班,非常辛苦。我的影响力、解玺璋的策划力、马亚西的组织力,新华出版社的品牌效应,珠联璧合,《新军事参考丛书》两年多时间出了14部,还在工人出版社出了《未来战争研究丛书》4部。
2003年是我出书最多的一年,出版了专著1部、编著9部,还有大量的书在组织编撰中,新华出版社7月出版了255千字的《解密信息安全——沈伟光文章集(四)》;新华出版社8月出版了150千字的《电子军务》、150千字的《信息边疆》、150千字的《信息化战争》、150千字的《信息化军队》、150千字的《论中国军事变革》;工人出版社9月出版了205千字的《一个人战争》、198千字的《零伤亡战争》192千字的《不规则战争》、202千字的《信息时代核军控》。我常与朋友讲一句话: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我在北京工作过的单位,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都是些与经济打交道的部门,当了10年整的部长专职秘书,但我从来没有利用这些便利来获取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在北京的花费全部靠写作换来的。我认为,成功的写作确实能够达到有名有利的境界,能够立德立功立言!
2004年,关于战争研究方面的书藉,只有专著1部、编著1部。这一年,由于我调浙江档案局工作、解玺璋出任同心出版社的总编、马亚西转业到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很难碰在一起了,《新军事参考》丛书的编撰工作走入了低谷。2005年1月新华出版社推出我202千字的《2010信息灾害——发展中国家生存战略》。同时,新华出版社也推出我主编的第14本《新军事参考》,这本170千字的《中国信息战》也许是这套丛书的封山之作吧!
但是这一年对我来讲,也许是我学术研究的新纪元:我与余贤群和骆永华合作的一套新的丛书《经济新参考》已于2005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第一辑的4本专著:《物流第三利润源》、《灵动商务收回渠道分享的利润》、《休闲经济》和《虚拟经济》;同时我与吴玲和何力迈合作的《档案参考》丛书也已启动,于2005年5月推出5部:《智识分子》、《成功企业》、《海上旧事》、《先锋理论》和《信息陷阱》。这两套丛书在国内图书市场产生较大的反响,经济效益也很好,第二辑也分别在编辑过程中,未来会有更大的收获。
罗列了那么多的书名和文章名,读者看看都嫌麻烦,何况这1000万字的内容要研究出来、写出来、出版发表出来,这个程序的繁琐和过程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我做的这项研究,世界上尤其在中国,是很少有人愿意涉及的,除非是职业人士,因为这是他们的饭碗。但我认为值,人类社会两大问题,一是和平,一是发展。
人类经常为发展问题所困挠,什么“悲观派”、“乐观派”,“增长的极限”、“零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等等,我认为都是学者们的无事生非,有的理论是发达国家学者迎合统治者炮制的、愚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人类的生长与归宿,地球的成长与消失,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在保护或破坏人类和地球生存环境等问题上,人的力量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取决于大自然的因素。所以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实在是真理!人类和地球赖以生存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天就去考虑几十亿年后的问题实在是杞人忧天。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连吃饭等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还谈什么“零的增长”。所以我认为,发展问题应顺其自然,宇宙能否容得下的事和物,她自然会有测算的标准。
人类应该管好自己的事,如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和平的反面是战争,只要把战争研究透了,控制住了,和平问题就解决了。
我经常幻想我们的学者都有一种忘我无私的境界,那么控制战争的思路是否会早些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