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牡燃吨��稀�
在大年三十那天,德王府处处张灯结彩,非常热闹。到了夜里,璇真看着窗外连花园都挂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灯笼,觉得很是有趣。以往觉得这个府第大虽然大,但难免有种因为过大而死气沉沉的感觉。现在这种感觉暂时消失了,虽然她也知道这样的热闹不会持续很久,但有总比没有的好。
团年饭是在王府的正礼殿里吃的,这里就是璇真父亲、德王的住处。显然就算是皇亲国戚也好,到了这一天,也跟普通人家一样,众人聚在一起过节。
德王坐在正中央,一旁是王妃于氏和他们的小女儿。璇真坐在上面看着周围的人,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像她这么一个小孩子,居然也能坐到主位上来。幸好她外表平静,别人也察觉不出来。
“连摆设、座位都分等次,怪不得都说古代是礼法等级分明,简直是太过分明了!”
璇真在心里感叹着,一边又开始像往常那样不着痕迹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坐在主位的自然就是这家的男主人、她的父亲德王;身旁的王妃于兰屏身着大红五彩织金百子闹新春通袖袍,翠蓝缕金宽襴裙。光是身上那一件衣服,就能将人的眼睛看花。起码璇真是这样觉得的。
这件衣服该花多少工夫啊,只是这么粗略一看,那袍子上神态、姿势各异的孩童就映入眼帘,显得栩栩如生——而且注意看的话,袍子上所织的全是男孩。这样的绣工,就已经使这件衣裳有资格成为无价之宝了,更不用说上面所使用的那些用真金做成的金线了。而且,她穿这件衣服,固然是有应节的意思,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有个好意头,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生下男孩吧。
再看看其他那几个姬妾,穿的衣服自然都不是一般的货色。来到明代好几个月了,身边的全都是女人,璇真拥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和眼光去观察她们的打扮服饰。她发现,明代的人对于那些鲜艳浓烈的颜色有着强烈的喜爱,女人们更是如此。但是,并不是指她们所穿的衣服就一定是非常俗艳的。相反,对于如何搭配服饰的颜色、头上的首饰、耳环、配饰、绣鞋、这些女人们让璇真大开眼界。虽说只有王妃能穿大红、黄色的上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王妃于氏即使身上穿着这种浓烈的颜色,也必然会在外面配上浅色的比甲——一种明代女人身上常见的衣服,很像现代的马甲,没有袖子,也不能保暖,纯粹是作为一种装饰的外衣,下摆大约长到膝盖左右——裙子也一样。因此看起来,也不会觉得衣服的颜色刺眼或落入俗气。
现在,那几个姬妾也是如此。大红、宝蓝的裙子自然少不了,可是上身的袄子、比甲,有的是淡雅、有的清新,颜色虽说各有不同,但总之都中和了身上另一半那强烈的颜色,使穿着这些服饰的女人们显得更加出众夺目。
王府的歌伎在弹唱着曲子,但璇真几乎听不明白她们到底在唱些什么。口音是一个问题,声调也是一个问题,另外,她们所唱的曲子,自然是现代的璇真所难以明白的;所以她会听不懂,也不奇怪。
第四回 过年(3)
不过对于山东话,璇真已经学得颇有起色了。如今要是她开口说话,别人恐怕也很难听出来她与本地人有何分别。所以这更方便了她旁听别人的谈话,加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在璇真看来,这王府里的人几乎都是山东口音,但只有一个人可以算是例外。那就是她的父亲,德王。他的口音明显与周围的人不同,只要听他说话,就会让璇真模糊地想起现代人所说的那种“京腔”,但跟她所听到过的北京话又有不同。难道说,因为他是从小在京城长大,所以自然说得一口明代的官话;而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地方口音,可能是因为就藩于济南但一直生活在王府中,少与外界接触,再加上他身份地位崇高,更不可能会有人硬逼着他学习山东话。
一曲终了,那些乐伎都放下乐器,向主人们磕头。德王看上去似乎非常高兴,一边点点头,一边说了声:
“赏!”
两个小太监捧着托盘走上来,里面放着明晃晃的银子,还有折得方方正正的汗巾。璇真不知道那一块银子几两几钱,不过再看看那些乐工歌伎们,一个个显得十分喜悦,就知道奖赏得不少。她听自己房里的宫女们说过,那样一方销金汗巾子,在外头就得卖到二、三钱银子一方,怪不得他们现在得到奖赏如此高兴。
四个歌伎下去了,又有四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年轻女人上来,手里也拿着各种乐器。璇真留意到,她们微笑的时候、私底下打量殿内的时候,那种神情,的确跟四夫人很像,都是有种有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