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页)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肺主气而司呼吸。心系上连于肺。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者。但逆在肺而为心痛也。当刺手太阴以通肺气之逆。沈亮宸曰。足太阴少阴厥阴而为心痛者。脏气上逆而为痛也。肺乃心之盖。故但短气不足以息。此
病在本脏而应于心也。四脏皆然。故无真心痛之死证。
心痛当九节次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此总结五种心痛。因脏气之上乘而为痛也。次者。俞穴之旁也。九节次之者。肝俞次旁之魂门也。
肝藏之魂。心藏之神。相随而往来出入。故取之魂门以通心气。按已而刺。出针而复按之。导引气之疏通。故心痛立已。九节之上。乃膈俞旁之膈关。下乃胆俞次之阳纲。心气从内膈而通于外。故不已。当求之上。以通心神。求之下。以舒魂气。得之者。得其气也。金匮玉函曰。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前章之厥心痛。乃五脏之血脉相乘。故有真心痛之死证。此因气而痛。故按摩导引。
可立已也。前章刺血脉。曰昆仑然谷。鱼际太渊。此取脏气。曰太阴厥阴。少阴少阳。沈亮宸曰。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如逆伤心气者环死。故取之魂门以通心气。不得已而求之膈关也。余伯荣曰。前章之厥心痛。论经脉相乘。而有兼乎气者。此厥气为痛。而有及于经者。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叶坎)
。面也。 痛者。邪伤阳明之气也。阳明之脉。曲折于口鼻颐颊之间。故取阳明曲周动脉。
见血立已。此气分之邪。随血而解。如不已。按人迎于头立已。前三句论经气之相通。所谓中于面则下阳明是也。后二句。论阳明之气。上冲于头而走空窍。出 。循牙车而下合于阳明之经。并下人迎。言如不从曲折之络脉而解。导之入于人迎而下行。其痛可立已也。盖阳明居中土。为万物之所归。邪入于经。则从肠胃而出矣。余伯荣曰。如寒伤太阳。剧者必衄。衄乃解。此皆气分之邪。
可随血而愈。莫云从曰。按人迎于经。乃启下文之意。言阳明之气。上行于头。从牙车而下合于人迎。循膺胸而下出于腹气之街者也。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气逆上者。气逆于上而不下行也。膺胸间乃足阳明经脉之所循。刺之使在上之逆气。而下通于经也。此言阳明之气。从人迎而下循于膺。从膺以下胸。从胸而下脐也。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此承上文而言阳明之气。循经而下行也。足阳明之脉。从膺胸而下挟脐。入气街中。腹痛者。
阳明之经厥也。故当刺脐左右之动脉。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夫腹气有街。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刺气街而按之者。使经脉之逆气。从气街而出于肤表也。此论阳明之气。上冲于头而走空窍。出 。循牙车而下合阳明之经。并下人迎。循膺胸而下出于脐之气街。是阳明之气。出入于经脉之外内。环转无端。少有留滞。则为痛为逆矣。沈亮宸曰。阳明之气。从外迎而直下于足跗。
通贯于十二经脉。故上之人迎。与下之冲阳。其动也若一。气街者。气之径路也。盖络绝不通。然后从别径而出。非竟出于气街也。故先刺挟脐左右之动脉。不已。而后取之气街。
痿厥。为四末束 。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音闷)
此复论阳明之气。不能分布于四末。而为痿厥也。痿者。手足委弃而不为我所用。厥者。手足清冷也。夫阳明为阖。气不通则阖折。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阳受气于四末。阳明之气不行。故手足逆冷也。阳明
居中土。为水谷之海。海之所以行云气者。天下也。是以上文论阳明之气。不能升降于上下。此论不得分布于四方。朱永年曰。 、闷也。为四末束 者。束缚其手足。使满闷而疾解之。导其气之通达也。夫按之束之。皆导引之法。犹尺蠖之欲伸而先屈也。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昼以前为阳。昼以后为阴。日二者。使上下阴阳之气。表章而交通也。不仁者。荣血不行也。十日者。
阴数之周也。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岁作哕嚏音啻)
哕、呃逆也。言其发声。如车銮之声而有输序。故名曰哕。此阳明所受之谷气。欲从肺而转达于肤表。肺气逆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