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人心(第1/2 页)
经洪承畴力荐,崇祯帝钦点,吴又可一跃成为太医院新星,瘟病御医之首,正八品衔耀目加身。
此职虽小,却握有统筹百医、统领隔离区之实权,两百多位御医郎中皆归其麾下,名正言顺,权倾一时。
“哎呀,此乃喜讯天降!”
洪承畴闻讯,喜上眉梢,步至吴又可案前,轻抚新药方,赞曰:“‘达原散’?妙哉!”
吴又可解释道:
“此乃微臣新创,融槟榔、厚朴、草果等七味灵药于一体,槟榔破瘴,厚朴化戾,草果驱邪,三军并进,直捣黄龙,余四味则如和煦春风,调和百药。
其中,草果与知母为将帅,一驱寒邪,一退热毒,佐以大黄,瘟病之敌,望风而逃。”
言及试验,吴又可眉飞色舞:“此方已试于轻症、重症及接触者各百余人,轻者三日愈者过半,重者亦显生机,更使观察区百姓安然无恙,仅三人微恙,余皆安康。”
连日来,吴又可与同仁奔波于疫区,目睹生死离别,痛心疾首,誓以医术回天。
夜以继日,研药理,试新方,终得此果,喜不自胜。
洪承畴感其辛劳,言:
“若无先生,此疫难平,功高堪比边关勇士。若此药真乃神丹,本官必上疏请功!”
吴又可谦逊道:“大人过誉,当务之急,乃广施良药,遍及四方。
另,望将此方交予官府,广而告之,以免百姓受庸医所害,误入歧途。”
提及江湖术士,吴又可怒不可遏,言其借病行骗,百姓无知,竟有放血治疫之谬举,致多人枉死,实乃国之大殇。
洪承畴闻言,亦叹道:
“确有此事,本官亦有难言之隐。然,先生之策,定能挽狂澜于既倒。”
言罢,二人相视一笑,共谋抗疫大计。
国库告急,粮草将尽!近岁,朝廷力挽山陕灾民于水火,赈济频繁,又大兴水利,边疆烽火不息,北方连年旱魃肆虐,五谷歉收,加之瘟疫肆虐,消耗如无底之洞,令人扼腕!
洪承畴心知肚明,圣上焦虑更甚己,然远水难解近渴之危。
“权宜之计,或可缩减隔离区民众之口粮配额。”
吴又可闻言,眉头紧锁,仿佛预见最坏之局已悄然降临。
他虽早知抗疫之路荆棘满布,却不愿见朝廷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正合吾意,已上书陛下求援,静候佳音。陛下英明,定有良策。”
洪承畴言及崇祯,心绪稍安,深信大明在陛下手中,无难不克。
昔日无兵无饷、缺粮失人心之困境,皆成过往云烟,崇祯屡创奇迹,虽伴风雨,终见彩虹。
“唯愿苍生能体谅朝廷之苦衷。”
吴又可叹息道,言辞间满是深沉。
次日,隔离区内,从病患至士卒、医者,皆减半食粮,共度时艰。
医者默默承受,士卒虽有怨言,尚能克制,然百姓之耐心,终难持久。
三日之后,病患哗然,粥稀如镜,药副效显,人心浮动。“
吴医官,此等非人待遇,吾等宁死不愿受此苦楚,乞归乡!”
言辞间,满是对生存之渴望,对现状之绝望。
“诸位,稍安勿躁,粮草将至,望诸君稍忍片刻。”
吴又可与众医竭力安抚,然民心已乱,难以平息。
至第四日,太平关旁一隔离区,病患暴动,冲出囚笼,与守兵冲突,口罩尽弃,拳脚相加,更有甚者,窃兵士之口罩,乱象丛生。
守兵碍于洪承畴之命,未敢痛下狠手,终致惨剧发生,郎中蒙难,御医受伤,士兵亦多负创,病患四散而逃。
吴、洪二人闻讯,震惊之余,怒不可遏。“
此等暴民,岂知朝廷威严?
待吾整肃军纪,严惩不贷!”
洪承畴怒斥,决心重振秩序,护佑苍生。
\"诸位大人,燃眉之急,在于即刻追回逃逸的病患,以免瘟疫如野火燎原,前功尽弃!\"
吴又可在室内踱步,焦躁难安,瘟神肆虐之景,实属罕见,山西疫情初定,却又遭此变故,四百余病患散落乡间,若不及时收网,后果实难预料。
\"大人洞若观火,在下稍安勿躁,即刻亲赴前线。\"
洪承畴语带愠怒,字句间似有金石之音。
世人愚昧,易随风起舞,朝廷仁政常被误解为理所应当,稍有怠慢,便招致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