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耸郑�盖锥哉舛未空娴挠亚椋�哉舛�钡耐�拢��终湎В��复巫�淖坊痴舛瓮�隆�1929年3月3日,父亲写了一篇《 旧年怀旧》的小品,刊在同日的《 上海画报》,虽是文言,但写得清丽隽永,感情真挚,文章不长,转录如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
予十龄①时,随先君客赣之景德镇,就读私塾,塾中有女学生二,一与予同庚,一则长予一岁,予不克忆其姓名,同庚者则于秋凤也。秋凤与予家比邻而居,朝夕过从,相爱甚昵,故上学必同行。伊面如满月,发甚黑,以红绿一大绺作发穗,艳乃绝伦,儿时私心好之,未敢言也。除夕,在秋凤家掷升官图,予屡负,秋凤则屡胜,予款尽,秋凤则益之。秋凤母顾而乐之,谓其夫曰:“两小无猜,将来应成眷属也。”时于家人多,即戏谑拥予及秋凤作新人交拜式,予及秋凤,皆面红耳赤,苦挣得脱。明日,凤来予家贺岁,遇诸门,私而笑语予曰:“ 昨夕之事,兄母知否?”予笑曰:“知之,且谓尔来我家亦甚佳。”凤睨予,以右手一食指搔其面,笑跃而去。此事至今思之,觉儿童之爱,真而弥永,绝非成人后所能有。后六年,予复至镇,则凤已嫁人,绿叶成阴矣,予时已能为诗,不胜桃花人面之感,有惆怅诗三十绝记其事。
父亲的学童生活,除了这一段值得珍惜的纯真友谊,都是在所谓“ 天地玄黄喊一年”中渡过的,那种“ 诗云子曰店”的先生,只是教父亲“念”书,用父亲自己的话说,即便“念”懂了一部分,也是瞎猫碰死耗子———撞上的。他在了解文义以前,没有遇到过一位好老师,从6岁启蒙,直到13岁,都是这样稀里糊涂过来的,只是到了三湖镇,才真正遇到了一位老先生,教会父亲读懂了书,做通了文章。
父亲13岁这年,随祖父到了江西新淦县的三湖镇,这里是南昌通往吉安的要道,陆路可走车马,水路可行舟船。物产丰富,盛产橘橙,市镇繁荣,是餐鱼稻饭之乡,不仅风景幽绝,而且文风很盛。这个地方正是读书的好场所,祖父送父亲到一家半经半蒙私馆读书,那时候,私塾分蒙、经两种,蒙馆为刚入学之学童所设,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讲解,只让学生认字,写字。经馆是高年级的学堂,先生要讲解文义,并教学生做八股文及“试律诗”,学生也较大,也自由一些。父亲是寄宿在这家经馆里的,所谓“负笈读书,出就外傅”。学堂是家宗词,橘林环绕,院子里大树参天,有一棵古樟,枝柯虬龙,树阴可笼罩大半个院子,环境很好。出学堂不远,即是赣江,江岸很宽,橘树沿江而栽,深秋时节,橙红橘绿,金实累累,绿林丛中,一江顺流,几只白鹭划水而过,若是摘收橘子的时候,村女嬉笑而来,边摘橘边唱歌,真是个好地方。父亲对这个风光旖旎的水乡有着深厚的感情,1952年,他大病初愈,握笔很难,仍抱病写了几首怀念三湖镇的诗:
橘
珠颗折来百尺松,南丰橘子喜相逢;
寻踪愿溯荒江上,积翠丛边过一冬。
客居记得在三湖,日照窗棂万颗珠;
最是云开风定后,小姑分绿网珊瑚。
大者为三湖橘,小者为南丰橘,北京所卖,盖南丰产也。①
折得芳柑不带酸,欵宾堆积紫金盘;
九年半啖四川境,尊齿于今已耐寒。
芳柑即四川广柑。
剪来抚鬓点秋波,姑嫂扶梯尚唱歌;
我亦微行分两棵,彼言解渴不算多。
剪橘之后,自将橘子在脸上磨挤一下。盖须装篓,恐剪蒂不尽,伤他橘之皮。然客家看来,甚为风韵。
三湖镇经馆的先生姓萧,是个廪生,学问好,有教学经验,人也开通,对学生取“放任主义”。萧先生早就耳闻父亲神童之名,一试之下,果然颖悟异常,先生非常高兴,大有孟夫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之感;父亲呢,认为萧先生是念书以来遇到的第一位好老师,故而执弟子甚恭,且有知遇之恩的敬畏,师生之间很是融洽,一直到晚年父亲还充满着敬意地和我们谈起这位萧先生,不仅如此,父亲还把萧先生写进了他的代表作《八十一梦》中,在其《退回去二十年》一梦中,写到“我”因拾到赖总长二公子送高小姐的白金钻石戒指,被赖夫人提拔为秘书,“我”得意忘形回到家,一脚把门踢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3)
只见死去的祖父拿了马鞭,我父亲拿了板子,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