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郭台铭进入大陆,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他当时看清楚了内地的优势,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和布局。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人的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2500元人民币,而内地的作业员则是每月500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约5倍左右。特别是在台湾有钱也请不到人,而内地工厂的门外,随时可见打工仔、打工妹排队找工作,而且这些人年轻,眼明手快。
另一个问题是,20世纪80~90年代经济起飞,台湾土地价格节节上扬。反观内地土地广大,要多少有多少,就怕没人利用。各地政府为积极招商,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优惠政策从“二免三减半”放宽至“五免五减半”,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税,后五年的税只要一半,而且如果厂商继续投资,还可以继续享受优惠,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建设开发热火朝天。
内地的土地和机会,为郭台铭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成为富士康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布局。
1988年,还只有少数台商到大陆探路,郭台铭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深圳发表“南巡讲话”。大陆整个经济开放日趋积极,拓宽吸引外资的步伐,包括宝成集团、台达电集团等台湾有名的公司都开始到大陆投资。
进军大陆建厂(2)
1993年,郭台铭加快在深圳的布局。当时土城的一些台湾自行车厂也来到深圳龙华,上下游企业集体在龙华买下大片土地。郭台铭也看中了紧靠深圳市区的龙华,当时,那里是一片荒野,野草长得比人还高。郭台铭站在一个高处,振臂一挥,对当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全要了。”
划完红线,就开始建厂,紧接着赶工生产出货。1996年,富士康开始向龙华搬迁,以后每年都有新厂房建成,一直到今天,富士康已经在龙华建成1400多亩土地的工业园区,并且还在不断地买地,还在建设。
进军大陆建厂,成为富士康最重要的转折,威震世界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就这样在大陆诞生了。
成功上市
1991年,鸿海股票在台湾上市,是鸿海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不过鸿海的上市也是一波三折。
上市的前两年,鸿海的资本额已增加到亿元人民币,FOXCONN还连获外销大奖。施振荣在鸿海的上市说明书中说:“几乎台湾主要的个人计算机厂商都采用其产品,鸿海公司在过去数年的发展,对台湾计算机工业的成长环境,以及包括宏本身的成长过程,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我们需要这种工业在台湾生根茁壮。”
但是崛起的鸿海准备公开上市时,还是受到了不少黑函攻击,投诉其海外投资公司的问题。当时鸿海为了投资先进技术,在美国设立公司,有人怀疑鸿海在美国投资的公司,是“假华侨,真避税”。虽然郭台铭迅速把海外的股权全数买回避嫌,但由于有些股权在美国人手中,所以还是晚了一个月才上市。
最后的上市审查投票结果是七票对六票,鸿海以一票之差过关,非常惊险。1991年6月18日,当时台湾第一大、亚洲第六大的连接器公司—鸿海以每股约合11元人民币的价格挂牌上市。
公司上市,鸿海不仅获得了市场资金的注入,也推动鸿海走向全球市场。鸿海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可以争取国际一流公司的订单,最最重要的是,鸿海告别了过去买机器、买厂房的年代,有了股票,鸿海可以真正开始“买人才”,吸引更多工程师,展开接下来15年的发展。
鸿海上市之前,郭台铭曾信誓旦旦地说:“有了钱,我要去买德国的模具,买日本的精密陶瓷。”但上市后,他做得更多的是吸引人才。
上市,融得大量资金,也让鸿海度过了一次危机。鸿海上市时,正值海湾战争石油禁运,台股大幅震荡,许多公司都撑不下去,也可以想见鸿海上市前三年的大幅度投资,会带来多少经营负担。如果上市没有成功,后果将难以想象。
进军大陆建厂(3)
股票上市,对鸿海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甚至是决定命运的一举。如果不能上市,不但可能做不大,而且生存也会成为大问题。以致后来,那些在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的企业,一直耿耿于怀:“要是当初鸿海上市没有成功就好了,因为鸿海很可能会倒掉,要是没有鸿海,大家的生意就会很好做了。”
其实,鸿海上市是一种必然,由郭台铭通盘操作的上市,别人是挡不住的,今年不上,明年也会上。
富士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