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1/4 页)
“不错!不错!有如此利器,何愁大明不兴,鞑子不灭。”崇祯望着不远处进行着紧张训练的京营,脸上顿时激动万分起来,在他看来要是大明的军队都像这些京营般,他崇祯也能睡好觉了。
“李爱卿,你觉得要是武装一百万多这样的火枪军队,要耗费多少军饷!”想到不久就能中兴的大明,崇祯脸上满是激动问道。
听见崇祯的话,李从年脸上思索了下道:“皇上太过心急了,须知兵法之道不在器利,而在人心,我大明疆土广阔的确需要百万军队镇守,只是现在国库困难,维持这十几万的火器部队,臣都觉得竭尽全力了,要是太多了,以目前国家的财政,恐怕负担不起啊!”
一想到财政的困难,崇祯脸上顿时冷然起来,李从年说得的确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只是财政的困难却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李爱卿不说开放海禁能带来足够的利润吗?那爱卿觉得什么时候开放海禁?”
“等平了流民之乱,臣觉得开放海禁的时机就快成熟了,只是在这李臣有个问题想要问皇上,希望皇上能为城解惑!”李从年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其实流民之路,乱在土地,也乱在藩王!”
“藩王?”提到藩王,崇祯脸上的神情顿时一变,他有些疑惑的望着李从年问道,这关藩王什么事情?“皇上可还记得,当初皇上和臣讨论流民之乱时候,臣说所的话吗?”
“朕记得,你当时说,要是百姓们都有土地耕种,有饭吃,就不会起来造反,也不会掀起这大的叛乱。”崇祯想了想,脸上有些出神回忆道。因为在崇祯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谁这么直白的和他讨论过这些问题,那些人往往都用道德教化来解释流民的叛乱,却没有谁提出过具体的解决措施,如果不是崇祯独立支撑,拆东墙补西墙的话,大明的根基恐怕早就被这些流民挖空了。
“不错!皇上一个稳定的国家,农民是基础,读书人是支架,工匠是铆钉,商人是流通的血液。这四个阶层缺一不可。”对于崇祯能记得他们刚相识说的话,李从年心里有些感悟。
☆、第一百三十七章 计划出兵(2)
然后嘴里继续分析道:“可是各地藩王占得的封地不下数十万亩,这些藩王们都不用交税,百姓们却背负着严重的赋税,还有那些考取功名的读书,他们耕种的土地也不用交税。可是大明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集中在这些人的手中,还有少得可怜的商业税!”
“所以,臣想问皇上有没有魄力,进行士绅一体纳粮!”李从年把自己思索多日的问题,抛到了崇祯的面前。在大明存在这许多的特权阶级,这些人不事生产,每年拿着国家的赋税,自己出产的东西却不用上缴一分一毫,就算大明在怎么富裕,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啊!
特权阶级在每个事情都存在的,只是李从年认为,如果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算这次流民叛乱被剿灭,那以后更大规模的流民之乱就会爆发出来,到那时,不知道大明能否还支持得住。
李从年的话,让崇祯在看抬上走来走去,今天李从年的话,让崇祯心里那原本就朦朦胧胧的感觉顿时清晰起来。那时候,朝堂之上除了一片吹嘘之外,他根本找不到一个人为自己出主意,解决遇到所有的人。
在那个时候,崇祯就知道祖先传下来的大明的确是出了问题,就想一个年老老人,年轻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可是当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身体的里疾病都一下子爆发出来。
只是大明身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崇祯一直没有找到具体的原因,可是自从李从年出现之后,崇祯原本有些昏暗的心里燃起一座敞亮的明灯,他知道大明的救星终于出现了。
可是李从年找出的原因是在是太过强大了,也太过复杂了,整个大明到此存在多少特权阶级,崇祯不知道,可是光看各地藩王占有的封地,还有数不尽的柱国将军,郡主县公。
崇祯就知道其实这才是大明改革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这些都是皇亲国戚,以李从年的身份也权利来说,他也不敢妄加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这些人的能量不是他李从年一个人面对的。
“如果朕帮你顶住这些人压力,你能在几年之内还天下一个太平。”崇祯负者双手,眼里满是期待望着李从年问道。
“臣不知道!”李从年这样的回答,让崇祯脸上一愣,只见李从年的脸上满是疲惫,他淡淡望着远方脸上满是沉思的摸样,让崇祯似乎看到这个大明最年轻侯爷那颗坚强的心。
“臣只知道,在臣的有生之年,一定不会让大明再遭受战火的袭扰,能让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