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恕8谋渥畲蟮氖撬�嵌灾泄�缁岬牧私夂涂捶ǎ�巡辉侔严愀酆湍诘乜闯墒橇礁鐾耆�煌�⒈舜烁窀癫蝗氲纳缁帷�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还可以见到不少北上移民的香港文化人和专业人士(如广告行业的)。创办《号外》杂志的陈冠中,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他移居北京已经十年。曾经拥有《明报》集团的于品海也已久居北京,现在内地经营电子商务行业和房地产,只有周末才会抽空回一次香港。一次我在北京机场遇见施南生女士,她说现在每个星期一半时间在北京,另外一半在香港,她的先生徐克导演呆在北京的时间更多,所以他们已经在北京租了房子。原《明报》副总大胡子阮纪宏则到北京大学深造,把家也搬了过来,现又成为《明报》驻北京记者。像他们那样把家(包括孩子)都搬到北京的,还有电影导演张坚庭。他们相信,为了孩子未来前途,应该让他们尽早懂得中国并融入其中。但我也发现,在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各地,即使是东部沿海最发达的地方,也很少见到中下阶层的香港人前去创业和发展,特别是香港的年轻人。最近在北京遇到较多的香港人,除了成群结队的旅游者,就数一些专业界的人士了(也许与CEPA允许多种行业到内地开业的新规定有关吧)。这使我联想到香港人的普通话。一般来说,还在大学里面的香港年轻人普通话都很差,以前连听都听不懂,近几年已经好了些,但仍然开不了口。反而大学毕业有了工作,特别是进入了管理层,才知道普通话的重要,不少人又专门花钱去学。所以,在香港的公司里面,老板和经理的普通话说得比员工好,在香港的大学里面,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比学生好,乃是一种常态。而这恰恰显示了香港年轻一代的危机和困惑: 竞争力越来越弱,冒险精神越来越少,眼界越来越狭窄,前途也必定越来越茫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香港“母语教学”的困惑
1997年10月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署于九月二十五日正式公布“中学教学语言指引”。自明年九月开始,除少数获得批准的学校外,公营中学的中一学生都将以中文为教学语言,并逐年推广至更高的年级。不遵循“指引”的学校将受到惩罚。经过多年的酝酿和争议,香港以中文为本的“母语教学”总算起步了。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就在“指引”正式公布后三四天,九龙塘地区的两所英文小学门前出现家长通宵排队领取明年新生入学表格的人龙。其中一所学校只招一百二十名新生,一千三百份申请表派发一空后,仍有一千多名家长因领不到申请表,一度冲到学校大门,最后由警方出面平息风波。这件事情表明香港推行“母语教学”决非易事。英国人管治香港百多年,留下了一个独尊英文的教育体制。目前香港的中学多数以英文为教学语言,坚持中文教学的寥寥无几。但实际上,除了为数不多的英文“名校”外,一大批挂着“英文中学”招牌的学校完全名不符实,不仅学生听不明白英语讲课,教师的英文水准也达不到正常的要求,只得半英半中(广东话)夹杂在一起,有的干脆就用广东话上课。香港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下降,已引起社会的普遍担忧;长此以往,香港的国际竞争能力必然受到拖累。原因可能有许多,但目前这种教育体制必须改革,已成为共识。“独尊英文”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代“中英俱不佳”的香港青年。几乎所有行业都在抱怨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连稍微像样点的中文信件或英文公函都写不出来。报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学生不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大学生差不多每句英语都说错”、“会考以中文作文卷第一行都有错字”之类的事例。一位教师给中二学生上中国历史课,竟然发现全班没有一人知道“次年”就是“第二年”,令他感叹自己对今日学生的水准“估得还不够低”。最大的问题,是“英语教学”使大批学生不能正常地从课堂上学得必需的文理科知识。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痛切地指出,以为“用英语教学英文就会好些”根本是本末倒置。她说:自己曾身受其苦,完全明白假若英语程度不足,数学、地理、历史、物理……揽住一齐死的悲哀。”可举的例子实在太多,但要改变还真不容易。随着九七回归之日的迫近,“母语教学”的问题一再被提出,也一再碰壁。英国人不起劲倒也情有可原,现在特区政府正式宣布了“指引”,实施起来仍然难以乐观。首先是多数家长仍然死守“英文有用”、学好英文就要上英文学校”的观念,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要为子女搭起一座通向英文名校的梯子,于是就会有通宵到英文小学门前排队领表格的事情。由于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