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请问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上班家里是不是就剩孩子一人在家?”
“是女孩,白天有姥姥陪着她。”
“好的,放假了嘛,要让孩子休息好,另外她马上要进入初中学习,要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把已经发到手的新课本翻翻看看,作个简单的预习,然后我要给您提一个建议,利用假期大好时机,鼓励孩子多读点书,带孩子去逛书店、书市、图书大厦,选书,买书……”
“孩子总是显得很幼稚,不爱看书。”
“咱们不能总是迁就她的幼稚,要帮助她长大,指导她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文字书,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或中国的一些小说……”
“她能看进去吗?”
“不要着急,每天先作为任务规定读上20页、30页,晚上您下班回来一边做饭一边让女儿讲讲今天书中看到的情节,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您也要表扬,鼓励她明天继续读。”
“好,我今天就带她上图书大厦,以后我也要多看书了。”
“多看书也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受益无穷,希望您今后能把带孩子逛商场改变为经常逛书市和书店,让孩子去感受那种文化氛围,去多了她就逐渐感兴趣了。”
这只是这段对话的一部分。当然我还为这位妈妈提了一些建议,家长也说了许多感谢的话,最后还表示“以后可能经常向您请教”等等。但是她所表达的“今天就带孩子去买书”和“以后我也要多看书”不就是一种对家庭教育的完善过程吗?但是这种完善的条件是家长有心(主动给我打电话),我有意(真心想帮助她)。
乍一看我前面表述的似乎都是学校的作用:延续,引申,补充,完善,恰恰相反,我要强调的是,学校的这些作用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的,抛开学龄前的前期家庭教育不说,就是在孩子上学以后,家长如果继续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果不能很好地支持与配合学校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势必还会人为地给孩子的成长制造障碍。这就是我目前十分关注家校合作问题的原因。
一、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爸爸妈妈和老师,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特别是爸爸,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数落我的种种不是,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
好一个叛逆的孩子!我也声明:我支持这位同学的想法。
这是《今日父母》杂志曾经作过的一个专题:关于家校合作。他们先期作了一些采访,上述“叛逆言论”就是他们的采访对象——江西省某校高一学生赵××的心声与宣言。该杂志在2002年第12期以《从父子对垒看教育的水火之争》为主题,报道了15岁高中生赵××与其父亲在家校合作问题上的不同看法。详细内容我在这里不用描述了,单看看编辑们所配的两个标题就足以了解这父子俩之间的矛盾与各自的心态了:一篇是《为了儿子我还能做些什么》,副标题——一位父亲的痛苦独白;另一篇是《我反对这样的合作》,副标题——一位苦恼孩子眼中的家长与学校。一位在“痛苦”,一位在“苦恼”,到底是谁出了问题?家长与学校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合作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今日父母》杂志又举办了有记者、学生、家长、老师参加的一系列座谈,大家很认真地坐下来探讨关于家校合作的意义、方法、效果及成败等问题。我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看法,回来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许多想法表达得不够透彻,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必须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
“哪个当爹妈的不盼着自己的孩子好啊!”这是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出色呀!”这也是老师们的心里所想。这样看起来好像目标绝对一致,相互配合应该不成问题。可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家长和老师之间互相埋怨、指责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我知道一个学习非常不错的小男孩,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思。由于他在学习方面比较省心,班主任老师更关注他在“做人”方面的一些不足,提醒他不要老迟到,要为集体做事,要学会关心他人等等,甚至有一次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