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部分(第1/4 页)
建设和发展北疆的策略是宝鼎拿出来的,迫使咸阳实施休养生息之策也是宝鼎所坚持的。从北疆利益来说,这两个策略前后矛盾,由此不但让北疆人无法理解,蓼园巨贾们也是无所适从,而宝鼎这段时间一直在咸阳,既没有与北疆人沟通,也没有给蓼园巨贾们做出任何解释,这导致大家对宝鼎这种以损失自身利益来实现政治上的妥协策略非常不满,一个个怨言满腹。
宝鼎的威信产生了危机,他在北疆的地位也开始动摇,而最好的挽救办法就是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给某些贪婪而叵测者以沉重一击。
琴珪和东方无畏都支持宝鼎北上雁门,唐仰虽然担心宝鼎的身体坚持不住,但考虑到咸阳和北疆的紧张局势,他也只能妥协。
“是否要奏请咸阳?”唐仰谨慎提醒道。
既然一定要在代北战场上打胜仗,那时机的选择很重要,由此导致双方对峙僵持的时间较长,这需要咸阳在财政上予以支持,仅靠北疆本身力量显然难以做到。
“不需要。”宝鼎说道,“我只要打一场胜仗,迫使匈奴人撤兵即可,这一目标不难实现。”
唐仰犹豫了一下,又问道,“是否先行告之北行辕?”
“不必。”宝鼎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我相信他们。”
第二天清晨,武烈王离开北军大行辕,急赴代北。代王公子将闾随同北上。
统率部的官员们或多或少揣测到匈奴人入侵和十万北军回镇京师有某种关联,但这种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武烈王仅在大行辕待了一夜,既没有与统率部的官员们见面,也没有向他们传达咸阳方面的任何讯息,便匆匆赶赴代北战场,这清晰地表露出武烈王对北军统率部的不满和不信任。武烈王的离去,让北军统率部méng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人人惶恐,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王贲送走宝鼎之后,马上召集行辕内的主要官员和幕僚议事,商讨退敌之策,最终形成决议,继续奏请咸阳,恳请始皇帝调拨钱粮,并向关东地区征发兵役。
北疆太穷,北虏诸种尤其是代北和东北疆的蛮夷,对大秦尚没有认同和归属感,大量征发北疆边郡的兵役会恶化北疆局势,所以王贲和北军统率部建议咸阳从中原、河北、山东和两淮等地征发二十万青壮以补充北疆镇戍力量,如此既能确保长城防线的安危,又能镇制边郡北虏诸族,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关东人守护中土的意识,让关东人更快地融合到统一后的大秦王国。
王贲的长史在拟写这份奏章的时候,王离就站在他身后,仔细看着,神色十分凝重,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老秦人并不想和武烈王形成直接冲突,虽然王翦、司马锌、麃公等老将军们,甚至包括公孙豹,在给王贲的信中都表达了夺取北军控制权的想法,但大家都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太大。
武烈王为了控制北军,一次次向始皇帝妥协,这对兄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和默契。从始皇帝的立场来说,如果让他在宗室和老秦人之间做出选择,他肯定会选择由宗室来控制北军,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即便宗室割据自立了,那也是老嬴家内部的争夺,但如果老秦功臣割据自立了,那问题就严重了。始皇帝之所以在郡国制上做出让步,其关键就在这里,假如封国王不是皇子,始皇帝肯定不会答应实施郡国制。始皇帝和武烈王之间的信任是以宗法和血缘为基础,这是非嬴姓贵族所无法具备的。
另外武烈王与北疆人尤其是代北人建立了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经历了战争与贫穷的考验,双方在建设和发展北疆的过程中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虽然在利益的驱动下双方可能有矛盾,但这些矛盾都不足以动摇代北人对武烈王的信任。
武烈王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也就是老秦人的劣势,所以老秦人很难取代武烈王控制北军,最起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看不到希望,于是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试图利用北军内部各派系之间共同的利益诉求来缓解彼此间的矛盾,继而联手架空武烈王,间接控制一部分北军军权。
这个机会来得很快,老秦人也抓住了,但武烈王岂是轻易认输的人?
昨日王贲和公子将闾实际上已经主动向武烈王妥协了,十万北军将士可以回镇京师,但三十万北军总兵力不能变动,而用来补充的兵源也不是从北疆边郡征募,而是从关东地区征募,也就是从他们的地方势力范围内征调,这样他们不但控制了更多的军队,还为将来地方势力割据自立打下了基础。
想象一下,当某个地方势力割据自立,而这个地方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