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第1/4 页)
台上荣小容已然开口说道:“此曲绝佳,却是作词之人忘了落款,但是奴家也能从词句之中猜到是何人所作,多谢周公子厚爱,奴家再拜!周公子文辞之中,真有周学士之风,妙哉妙哉。”
大厅众人听言,也觉得极有道理,皆是夸赞。
王黼秦桧两人虽然写不出什么佳作,但也是正统的读书人,也是进士及第,品鉴的水平还是有点。此时见得赵楷模样,王黼连忙开口道:“殿下,对面是拿郑智,此词也许非什么周公子所作,而是郑智手笔,郑智极为擅长此道,便是陛下也多有夸赞,一时胜负,殿下不必挂怀。”
王黼一语,倒是激起了赵楷好胜之心,把面前半阙《苏幕遮》拿起来揉了几下扔在一旁,白纸之上已然动笔,口中还道:“《青玉案》之郑观汐,今日竟然遇见了,那便与之分一个胜负。”
赵楷夺嫡之事需要人推上一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却是不服输。
“殿下之状元之才,那郑智连个举人都没有考过的粗鲁丘八,不过会些词作小道,与殿下差得十万八千里,殿下不必把他当回事。”秦桧也出言夸赞两句。
赵楷也不多说,执笔疾书,又停笔去想,反复几番,便是要与并未写词的郑智一较高下。显然今日是真要杠上了。
郑智已然心情大好,周度文没有落款的词都能被荣小容认出来,也知周度文与荣小容只怕关系匪浅,更是出言调笑起了周度文。
第四百九十九章文输一筹,情输一筹
秦桧一番奉承,对赵楷倒是有几分鼓励的作用,状元这个名头实在太有含金量,在全国士子中名列第一,能给人带来巨大的自信。
虽然赵楷最后被赵佶钦点为榜眼,但是时人皆知赵楷为状元。
但是回过头来,科举一千多年,无数状元榜眼,但是这些状元榜眼又有几个能真正在文坛留名。
应试教育,越发展总是越极端,唐宋还好,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大量出现了,甚至到了清末,考中进士之人,竟然还有人不知道苏轼是谁,这种事情是不是可笑之极?可见这文人只读四书五经,从来不读杂书,一心钻研八股文章的方法,导致知识面极为狭窄。
也是变相的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想中进士,一心只为去考试。
赵楷前后琢磨许久,终于写就一篇美文,落在纸上,自己又看得几番,只感觉极为满意。
不知时间冷暖之人写出来的诗词文章,其中不论辞藻堆积得多么花团锦簇,总是会缺少一些灵魂,少了一些动人的情感,也少了一些对人生的思考。这一点是先天缺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便是赵佶传世词作,能传后世的,大多都是落难之后写的。可见落难之前,徽宗赵佶的诗词,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虽然多被人夸赞技艺不凡,却是并不动人,甚至没有人愿意多读多传,直到赵佶词句之中开始缅怀,开始悲哀,开始有了真实的经历与真实的感情,才开始动人起来,闻之也有心酸悲哀。
诗词文章与书画不同,书画主要靠的是技艺,其中情感的成分是占得少数的。当然,现代的作品,比如印象派,或者一部分写实派,倒是另外一种欣赏方式,开始往情感方向靠。
书法之道,便只在文雅与美观方向了,没有完全情感的欣赏与交流模式。
待得赵楷词作再来,荣小容又是眼睛一亮,默读之后,竟然先开始感谢起来:“奴家三生有幸,能的郓王殿下如此大作,拜谢郓王殿下恩情。此曲一出,今夜堪称第一,便是今年奴家也未见到能与之媲美之作,还请诸位一起品鉴。”
说完荣小容便开始调音,准备开唱。满场众人皆是翘首以待,便是要听听赵楷这首大作。
周度文听得眉头一皱,面色有些不好看了,自古文无第一,荣小容长袖善舞,给郓王安了一个第一的名头。如果今夜是佳作不断,周度文心中兴许还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今夜这第一,似乎只跟自己比而已,便是说周度文输了一筹,这也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更何况周度文身负家学渊源,还有周家这块金字招牌的脸面,便更显几分压抑了。这也是周度文平常避开郓王的原因之一,便是不想陷入这种尴尬,即便是水平相近,身为郓王的赵楷天生就有光环加成,更能脱颖而出。
传扬出去的事情,不免也就变成了郓王赵楷词作力压周邦彦之子周度文。这对于赵楷来说倒是不算什么,皇家要名声,太过简单,所以对于得来的名声也就少了一分看重。对于周度文来说便是郁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