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页)
。
在一阵寒暄之后,众人也就开始吃了起来。三男两女五个孩子,看着满满一桌的肉食,都拼命地夹着菜往嘴里塞。看他们的样子应该不是经常能吃到肉的样子,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底层百姓一年半载能吃两三顿带点荤腥的饭菜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见到孩子们的狼吞虎咽,李阿东和李嫂都有些不好意思,忙着和钟泱抱歉。尤其是李嫂,她直接斥责了几个孩子。
“呵呵,没事的没事的,又吃不了多少,孩子们喜欢吃就让他们多吃些,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钟泱笑着制止了李嫂对孩子的斥责,他和蔼的看着这几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看着他们还很明亮的眼睛,就感觉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虽然对于很多人的囚徒理论感到不屑一顾,但是对于为老百姓提供一个物资相对富足的生活条件,的确是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做到这一点政府,什么理由都是狗·屎。钟泱就正致力于做这样一个大商人,中国背后的财阀,去为数亿人的基本生存而努力奋斗着。而不是当什么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人拯救不了中国。
而钟泱也并不能确定他自己就能肩负起这个重任,但有些事情总有人要去做的。别人做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钟泱他管不了,但是他可以管好他自己,这就足够了。
在一片愉悦的欢笑声之中,他们吃完了这餐丰盛的晚饭。几个半大的孩子更是满嘴荤腥和油腻,肚子也吃得圆鼓鼓的。见到他们高兴的样子,钟泱的心中也感到了一片温暖,在这个到处都是冰冷的时空里,第一次对未来还有了新的期望。成年的人已经被生活折磨得麻木不仁,但是这些还留存着童真的稚子,还有着不一样的希望。
“阿东,平常孩子们都做些什么啊?”钟泱带着试探性的语气问了问,虽然钟泱也很想开几个幼儿教育版,但毕竟他也不想显得太突兀。
听到了钟泱的问话,李阿东也赶紧放下了手里盛着热水的缺边瓷碗,略带紧张的回答道:“也没做什么,阿珍和阿玉两个年纪还大点,可以帮家里做点家务什么的。其他三个孩子都还小,每天没事就在村里野,我们也没时间去管。”
“就没想过送他们去上学吗?”
“唉,以前年景好的时候,村里也有好几百人的。那时候村里还凑了一笔钱特地从县里请来了一位私塾先生,教孩子们读点书,识个字什么的。但这几年兵荒马乱的,课税又一年比一年重,村里面的大多数有本事的人都逃荒去了。有闲钱的话,谁不想家里面的孩子能有出息啊?这不是没办法吗。”
在钟泱的耐心询问下,李阿东则是叹息着说出了心中的苦闷。原本还有些腼腆的他,此时却是完全打开了话匣子,嘴里唠唠叨叨地说着这些陈年往事。从村子的过去说到了村子的现在。
零零碎碎的记忆,加上李阿东那没什么专业技巧的描述方式。如果是一般的人,早就一头雾水了,不愿再搭理这个啰哩八唆的落魄小渔民了。
可是钟泱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李阿东所述说的事情或许有些凌乱,很多地方前后重复叠加,有些甚至并不真实。但是无论如何,村子里的情况的确是一年比一年差。塘尾这个小渔村的状态变化,不是个案,而是这个时空里正发生在中国全境内各个村庄发展情形中的一个缩影。军阀割据带来的大混战,而这又导致了居高不下的巨额军费支出,没什么经济经营理念的军阀,唯一擅长的就是增加赋税了。
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军阀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占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被无情的剥削着。这种仇恨的积累,必将会在未来的某一日被彻底激发。很可惜,注意到这一点的只有那个自苏俄取经归来的社民党,革命党的目光始终只是知识分子和那一小撮社会名流。
而就算是社民党,也只不过是存了利用的心思,根本就没真心的为农民的利益而考虑过。而钟泱,则是想着要改变中国的这种常态,塘尾村,就是钟泱的一个试点。
………【第四十一章 新财源】………
“我想在村里开个私塾,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思考了一会儿之后,钟泱还是对着李阿东他们一家说出了他自己的这个主意。
“可是我们村里的样子你也看见了,实在是负担不起啊。”
虽然得知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李阿东也觉得很高兴,但是他还是没有一口答应。毕竟这个时代的百姓,其实对于外来者是很排斥的。而现在的李阿东,根本不会仅凭一餐饭就彻底的相信钟泱他们。只不过看在银元的份上,李阿东才不敢给钟泱他们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