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页)
�K�恢泄��构菔镀疲�还亟�么�12 天,与外界隔绝。使馆准备把他押解回国处决,但经英国人干预获救。他在3O 岁时就是名闻世界的反满革命运动的领袖了。此后两年间,他在伦敦和欧洲大陆学习,获得了更多的关于政治和社会理论的背景材料。从1900到1911 年,他在远东和世界各地四处奔走,组织革命活动和募集经费。然而,孙逸仙不过是新派革命者中的一个,他的政治工作只是导致革命的长期进展中的一部分。在1911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的十年间,紧张的维新活动为它准备了条件。
梁启超。1898 年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始终是个保皇派。他在维新运动推进的过程中落后了,而梁启超却通过他在日本的著作和刊物,成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个读古文中过举的学者,也是个笔锋犀利的作家,基本上是从事思想工作的维新派,而不是政治工作的革命派。他那卓越的文学才能使他成为运用正在输人的西方思想来重新解释中国传统的人。但正如贺章(译音,Hao Chang)所阐明的,梁同时在所谓“今文”派的现代维新传统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所以他宜于重新评价古代的经籍,并在行政工作中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政治家才能。
梁在西方旅行之后,于1902 年在日本横滨开始出版《新民丛报》 ,这是一种致力于“新民”事业的刊物。该刊物的头几期里有梁自己撰写的关于霍布斯、斯宾诺莎、孟德斯鸿、边沁、卢梭以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文章。他赞扬英国人的个人主义,并指出只有在经过教育,自觉地接受法律和秩序的情况下,个人才有可能获得自由。梁说,中国的新公民应当养成具有为公的精神,富于事业心,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抛弃乞求皇帝恩惠的思想;他应养成并保持一种不为习俗所左右的独立精神,应当关心自己所处的社会,并要求自治。这是对儒家伦常古训的直接攻击。
我们也许可以用梁关于忠孝的说法,来看他是怎样重新解释儒家的伦理道德的。他说,既然国家已经成为涉及民众命运的共同体,忠的对象就应该是国家而不是君主。儒家的忠应变成现代的爱国主义,其转变的途径是更改人的感情,而不是利用强制手段。
梁以这种进化论的思路论证说,共和政体在中国还不可能实现;中国人民的教育水平还太低,不能让他们参加代议制政府。而且一场革命会带来独裁的重大危险,会招致外来侵略和瓜分中国。因此他提倡实行仁慈的立宪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下,新民教育以及各省和全国议会的建立将使中国逐渐取得进步。梁在日本组织的政治团体主张成立全国议会,有一个内阁政府对它负责,有新法典、独立的司法和地方自治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明确分工,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取得外交上的平等地位。这种开明的、渐进的政治纲领,代表了当时最合乎人道的、最精深的政治思想,它具有广泛的影响,足以争取青年学生的支持。
在同革命派竞争之后,梁的开明渐进的主张失败了,因为它没有什么行动纲领,不能马上产生效果,也不能满足那些希望一下子就摧毁旧秩序和拯救中国的热情爱国青年的要求。对于那批素来受过抽象原则教育而不是受过行动训练的学者来说,革命党人气势磅礴的行动计划很有吸引力。共和政体又是最新的政体,而一个满族皇帝不可能代表新中国的民族主义。这样,中国由来已久的君主制必然要随着清朝一齐覆灭,尽管君主制甚至在它最后的10 年中也还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活力和适应性。
清廷的改良与共和革命
20世纪最初10 年国外革命派和维新派进行活动时,国内朝廷也努力实行为时过晚的改良措施。清政府想改变其困境以自救的努力,受到了1900年义和团暴动的强烈推动。这次暴动具有传统农民起义的内在因素,但甚至缺乏太平天国运动那样的社会目标。它由一个秘密会社的狂热成员所领导,他们最后获得排外官绅的支持。士绅们既痛恨帝国主义明目张胆的侵略,也痛恨那些在外国教会卵翼下和治外法权保护下兴起的改信基督教的新阶层和他们的门徒。清朝王公终于也支持了义和团勇士,以为他们倚仗“刀枪不入”的法术进行不怕死的迷信活动,就能赶走洋人。
从根本上说,排外暴行的爆发一部分应归咎于外国军队的武装挑衅。在这次突然发生的狂热举动中,义和团在华北和东北杀死了几千中国基督教徒以及约242 名传教士和其他外国平民。在1900 年盛夏的两个月间,义和团包围了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但并没有认真攻打,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