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3、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
20 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非常小,但是近代工矿企业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比以前有较大的进展,商办企业大量出现,与此同时,随着商办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0 世纪初,各地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 1903 年上半年,在上海等地和日本留学生中间的“拒法运动”和“拒俄运动”;1905 年的因为美国迫害华侨,通过排华法案而引发的抵制美货运动;从1903 年开始的各省人民为了反对帝国注意控制我国铁路、矿山,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收回路权、矿权的斗争。1911 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名义上是借外债修建,实际上将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对这些爱国运动的镇压,使运动的许多参与者认识到,救国要首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些反抗斗争也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生和迅速发展。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894 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在香港成立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随后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团体主要有1903 年到1904 年由黄兴、龚宝铨分别在上海组建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和光复会;
1906 年刘静安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以及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等革命小团体,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一个标志。
2、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创办刊物和革命读物
伴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通过一些革命书刊,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震撼着中国的思想界。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读物中,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对于启发人民的民主觉悟,组织和壮
大革命队伍,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作用最为显著。
(2)与保皇派论战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中,最能扩大舆论阵地,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是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保皇立宪派的论战。辩论的目的是扫清革命道路上的思想障碍,揭露改良派反对革命,反对共和的真面目,这次大论战发生在1905—1907 年,中心战场在日本,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民报》,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新民丛报》,论战主要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展开的:
A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保皇派认为革命会导致瓜分内乱,用国家主义反对革命派的民族主义,革命派认为清政府的卖国方针才会导致瓜分险境,避免瓜分必须推翻清政府
B 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保皇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不逮”没有做“共和国民”的资格,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必须由清政府实行十年的开明专制,然后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根据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认为民权的兴起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由
君主立宪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的公理。
C 要不要平均地权 梁启超等人认为土地国有违背了自然法则,将妨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革命派认为中国经济组织的最大弊病,就是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政治革命应该和社会革命同时并举。
这场思想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同时,革命派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得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拥护,冲破君主立宪的束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革命阵营。
3、组织革命运动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了广州起义和惠洲起义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的宣传和鼓动工作,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包括1906 年12 月的萍浏醴起义,1907 年6 月的惠州七女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