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1/4 页)
杨广也是深晓兵法之人,暴怒过后,静下心来一想,也的确如此。但这股恶气却是愤愤难平,裴蕴迎合圣意,建议派遣一名使节,到那突厥地方走上一圈,一方面展示大隋武力,告诫对方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也是暗中查看对方是否真包藏祸心。
杨广闻言顿时多云转晴,同意了裴蕴的提议。经过一番议论之后,选定了太仆少卿达奚嵩作为正使,但议及副使时,却出现了争执。裴世矩本属意将文城郡守郑元寿迁为副使,但却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
当御史大夫裴蕴提出让新任武勇郎将杨戈担当副使后,朝堂之上罕见的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其中宇文述与虞世基两人交口称赞,将杨戈夸得好像花儿一般。但裴世矩却是知道两人与杨戈都结有一些仇怨,听出了两人居心叵测,恐怕另有图谋。无奈杨广却是听了进去,当即下令由杨戈出任副使,协助达奚嵩一并出使突厥。
裴世矩据理力争,好歹为杨戈争取到了统帅所属骁果军作为扈从的机会。但由于宇文述虞世基的从中破坏,杨戈也只能带着一千骁果,护卫太仆少卿达奚嵩前往突厥。
杨戈听他讲完,大吃了一惊。没想到朝堂上决定的如此之快,还未等他出血本,已是板上钉钉。这一千骁果,实在是太过寥寥。若真是突厥人包藏了祸心,恐怕连渣滓都剩不下来。不由得对那春雨楼和裴蕴生了一些闷气出来。
奶奶的,为了自己的私利,竟不顾老子的死活,哼,这笔账迟早要找你们算个清楚。
第224章 达奚长儒
洛阳城,北郊长亭外。秋风瑟瑟,不时传出几声战马的嘶鸣。
杨戈全身戎装,骑在小火龙上,目光冷峻,盯着长亭外闲坐的十多人。在他的身后,王伯当胡刀率领三百名骑兵紧挽缰绳,腰杆挺得笔直,目光直视前方。再后面的就是黑压压列阵而立的步兵,足有七八百人。这千余人马屹立不动,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长亭外的十多名朝官,正是来恭送太仆少卿达奚嵩而来。但此时见那上千名骁果目光如炬,虽然没有说话,但这目光炯炯,却是让他们不寒而栗,实在禁不住来自背后的那灼灼寒光,只好收起了文人墨客的酸腐气息,拱手相别。
待到那些人走后,达奚嵩翻身上马,带着两名心腹来到杨戈跟前,微笑道:“让杨将军久等了。这文人习气,不能免俗啊,见笑,见笑!”
杨戈并不敢怠慢,连忙在马上施礼道:“大人不必客气。这样倒是可以磨磨他们的性子,不算什么坏事!”
达奚嵩饶有深意的凝视对面的副使,微微点头道:“好吧。希望这一次出使突厥,这些骁果们能有所成!”
杨戈笑了,冲着达奚嵩道:“在下也恭祝大人重振达奚家的威名,让老大人泉下有知,也当以大人为荣!”
“哦,杨将军也知道我达奚家的事情?”达奚嵩深感诧异,没想到这个小小郎将居然知道的不少。
达奚嵩的父亲,就是赫赫有名的达奚长儒。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与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等,率兵十余万,突破边界,向南移进,声势颇为浩大,隋文帝甚是担忧,下令以内史监兼吏部尚书虞庆则为行军元帅,以达奚长儒为行军总管,率骑兵二千为别路,与虞庆则互为犄角,相互配合前行。
时值隆冬季节,北塞气候异常的严寒,虞庆则的主力部队因为带的御寒设备严重不足,光是冻掉手指头的就高达千余人,作战力大减,进退不能主动,而长儒所带的军马,这时候也被突厥人包围,虞庆则心中畏惧,不敢主动攻击对方救援达奚长儒。
达奚长儒的军队与突厥在周盘展开大战,由于敌众我寡,军心动摇。眼看已是快要崩溃的时候,达奚长儒神色自若,慷慨激昂,视庞大的敌人如无物,军队士气因此又重新振作起来,屡遭敌人冲击,散而复聚,与突厥人殊死搏杀。
部队且战且行,连续战斗了三天,接战十四次,手中兵器也大都不能使用了,就开始用自己的拳头,一番厮打下来,有不少士兵的手掌上都能看到骨头了,依然拼力死战不退。
经此一役,突厥人被杀伤者数以万计,而达奚长儒也是被刺中了五箭,战士死伤者十达**。如此血腥厮杀,据让让那些暴虐的突厥人心头那股子嚣张气焰也被打压了下去,再不复初时之勇。
突厥人被达奚长儒痛击,自家气势也下降到了最低点,知道这次出来的目的恐怕再也做不到了,于是开始焚毁其死伤者的尸体,恸哭而去。达奚长儒在此役中自问必死,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