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新顺二年元旦(上)(第1/2 页)
又是熟悉的广场。
文臣武将济济一堂。
不过,相较于昨日的欢快,今天新顺国臣僚彼此目光交错,都多了几分计较。
今天好几场大事。
首先是枢密院这边的册封,也是干系了整个军队中枢的调整。
枢密院虽然是唐宋的名头,但其实权责和明代的大都督府差不多,只是枢密院的枢密使,仍然是跟内阁一样,按照规矩连任的。
但枢密院有一个类似于军机处的机构,也就是枢机房,枢机房不常设,只在有需要的时候,从地方挑选回来讲武堂修习的武将充任,相当于给枢密院上了一个备胎。
一旦出现中央枢密使被架空的问题,那么讲武堂抽调出来的武将们,就能第一时间平替掉枢密院。
相当于,枢密院坐老登,稳重一点,枢机房坐小子,激进一些。
当然,枢机房是可以随时撤换和解散的,也就是说不需要的时候直接丢掉就成。
毕竟讲武堂的武将早晚要回到地方统兵,让他们离开,或者调任,也是名正言顺。
这也是王三加强对军队控制力道的工具。
掌军,还是王三最在意的事情。
这些内容,所有文武都知道,毕竟去年年末就全部罗列完了,什么机构负责什么衙门的事情,又有哪些机构是相互交叉调整的,但现在大家更惴惴不安的还是王三的名单会怎么罗列。
虽然王三设置这些衙门的时候,并不会立刻将主官丢出来,他宁愿宁缺毋滥,也不会一口气封赏太过。
大家一开始还有点怨念,但伴随着王三的威势越发的强悍,上下也就熄了这些心思。
但现在呢?
新顺二年元旦的调任升迁,可以说真正关系了接下来各方利益,尤其是种光道这些原始股东的利益。
不过好在,种光道打法不算难,毕竟他的军功一直不够充足,虽然每次都蹭了一层战役功,但这都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真要单论,还是不太够看。
因此,相较于武将这边相对轻松,文臣的表情就显得更加凝重。
“宣,群臣上朝!”
黄门推开宫门,众人齐齐下拜:“臣等参见陛下千岁!”
王三依旧是那一套黑绸金线龙袍,缓缓出现在新顺王府前的女墙上。
他的冕旒滚动一二,看着天边初升的朝阳,深吸一口气道:“免礼。”
“王若曰:诸卿平身!”
“谢陛下!”
群臣起身,恭敬站着。
看着下方黑压压的一群文武,王三看向左边的一个老太监颔首。
“王诏曰:自前明嘉靖元年起,小冰河期降临人间,非是天人感应之过,诚乃八百年一次气温降低。
小冰期祸患连连,昭天下而乱天下,本天时哉!然自明运伊始,明太祖高皇帝起于微末,号称正统,得国之正,天下无出其右。
于孤看来,明太祖虽终前元之世,开辟明朝,但其人做事了无章法。
行事憨莽,定制草草。
先是尊儒教而废儒家,又号称定立祖训,终皇帝不可改制之患,延成至今,明际皇帝,内外无着,百官与皇帝相如仇雠,一言不合便是哭告,左右所行亦不过一己之私。
更遑论前明以来,非驰儒家,重用儒教。
使得文臣所学皆邪,穷经皓首,不知所云,乃至臣宦更是一朝不如一朝。
前明养世两百余年,有能者寥寥无几,更多劣绅。
臣僚、劣绅掠田,勋贵空饷,皇帝只能依靠阉臣以矿监而劫民财。
以致于天下百姓,食无就,衣无着,寝无屋,葬无地,税齐天高,卖儿鬻女,苦不堪言。
可见明太祖亦如孤从流民而困苦,但其立政无根,殆祸后人。
皇族、宗藩、臣僚、士绅,更是以儒教而迫害百姓。
百姓申诉无门,求活无路,饿殍盈野。
孤与兄长起于关中,非孤与兄长为造反而造反,诚乃求活而举事。
若明际皇帝、朝臣、勋贵等肉食者爱民,愿将粮囤内数年积腐之粥米赈济灾民,有我等一口吃食,又岂有今日新顺国割据关中之能。
今日再明诏,我等文武,当举大同,定新顺,志小康,安天下。
哪怕如今仍然是八百年一运的小冰期,旱涝往复无常,百姓困顿冻馁。
但并非无法避免,也非无法拯救。
如若同明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