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1/4 页)
碰头的地点,是在家属楼旁边的平房里,现在家属区居住条件宽裕,平房就空着,曹来喜往后勤那边走一趟,把最前面一座的钥匙要过来,暂借一天作为摆宴场地。
平房很大,毕竟以前一座得安排进四五户人家的,现在用来设宴,连屋子带院子,摆二十桌没问题。
场地解决了,厨房也是现成的,公用厨房本来就有四五个灶台,够用也不必另找地方。
这天气太热,绝大部分食材得当天准备,采购这活儿曹来喜负责,她和姜宁碰过头后,就揣上清单匆匆往后勤车赶去了。
同行的还有好几个力气大的军嫂,这次摆宴在家属区是大事,大伙儿都有份吃,帮忙肯定是要的,不然只有姜宁和曹来喜,这么多活忙到明天也干不过来。
人多了啥都轻松,打扫屋子的,去食堂借桌椅碗筷的,一大早就忙得热火朝天。
至于洗菜切肉这些,只能等曹来喜等人采购结束再说了,她们预计中午坐客车回来。
姜宁也没闲着,她之所以没去采购,是有个菜需要提前做起来。
她除了鱿鱼干贝干虾这类常规海产品以外,还选了些个头不大的海参小干鲍出来。
之所以选个头小的,一来是因为不想太引人瞩目,二来是时间不够,小个头的才能发透备用。
姜宁自己在家也更爱做小个头的,最大的原因是是发制过程简单些,而且耗时短,不然想吃才发,等发好,想吃的冲动已经没有了。
干鲍泡发比较简单,冷水温水煮沸轮流来,几趟过后就发好了;海参则比较麻烦,因为处理不好,那个石灰味去不了,根本无法入口。
幸好姜宁上辈子都做过这些东西吃,十分有经验。
她掀开分别用来泡小干鲍和海参的连盖锅,将里面的东西都捞出来放在竹篓子里沥水,顺便捏了捏,嗯,足够柔软已经发好了。
这两样东西有好几种吃法,那种每人一个碟子装着,浇上芡汁,用刀叉吃的法子,明显不适合眼下场合。
于是,姜宁选择煨汤。
第一步是先将上汤熬出来。
不管是干鲍还是海參,这些东西本身是没啥味道的,吃的只是汤底逼进去的味,所以这锅作为汤底的上汤尤为重要。
足日子的老母鸡,火腿香菇,蚝豉干贝,加上姜片葱陈皮,先熬着,等曹来喜等人采购回来后,再放进新鲜的筒骨,瘦肉,半肥瘦的排骨。
因为足足开了将近二十席,所以,熬汤用了七八个大陶锅,放在院子里用单筒煤炉文火煨。
发好的干鲍上午就放了进去,海参则是中午放的,一直煨到傍晚,浓浓的鲜香越溢越远,连五个灶台一起忙活烧菜的厨房都嗅得真真的。
海产品的鲜味,果然无法替代。
曹来喜深嗅了一口,一边挥舞锅铲,一边乐呵呵地吆喝道:“咱们快一点,马上就能吃上了哈。”
外面喧闹声越来越大,晚操结束,一群男人已经结伴过来了,各种食物香气让饥肠辘辘的汉子们咽了咽口水,有性格活泼的已经嚷着他要馋死了。
七八个大陶锅谁也忽略不了,侯爱国伸手想去掀,被一个嫂子打一下手,叉着腰中气十足笑骂起来,他嬉皮笑脸,还想突破重围,被军嫂们联合赶跑了。
“猴子!”李政委也到了,他声音洪亮,吆喝道:“别盯着了,等会口水掉下去看老子抽你!赶紧的,服务站搬酒去!”
这场合怎少得了酒,赵向东几人前两天就在服务站订了好些酒水,七八个男人正要出发把它们搬回来。
侯爱国只得恋恋不舍地走了。
姜宁见状不禁露出笑意,这种家属区的生活,是外面感受不到的。
院子里熙熙攘攘的,人来得应该差不多。
不过她还是不大敢确定,赵向东领人搬酒去了,于是她就问了问就在不远处的许卫国。
许卫国扫了一圈,“嗯,男人们都来齐了。”军嫂们他就不大了解。
这个姜宁知道,要吃席肯定会来帮忙,家属区的军嫂基本一天都在这边。
只除了一个刘文娟,听说她病了好几天了,来不了吃席,更帮不上忙,刚才郑翠娥已经夹了饭菜,让王建国先送回家给他媳妇吃,顺便把两个孩子也领过来。
想到这里,姜宁瞥了眼刚折返的王建国。
她在刚宣布军校资格的次日碰见过对方,他虽然表面一如既往,但身上隐隐有挥之不去疲惫黯然感。
过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