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弃官从商(第1/2 页)
朱由榔从不觉得读书人就不能从军,反而很赞赏那些投笔从戎的年轻士子。 朱舜水在广南授徒数年,据说弟子三千,跨海来到志灵城投奔朝廷的有三四百。其中被朱由榔安排进入御林军,从作战参谋做起的年轻人就有好几十个。 朱由榔认为有志从军的年轻士子都是意志坚决,忠诚且有胆识的人。 等这些人读书人熟悉军旅,再到把总、千总的基层军官位置上历练两年,就会是非常优秀的军官。 尽管如此,朱由榔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屈大均的请求,只是答应会尽快安排一个新的位置。 让方以智这样的哲学家去做密探已经是迫不得已,再让屈大均这样的大文豪从军,当一个大头兵,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上看,无疑是一种巨大浪费。 “边地不生人……” 朱由榔一边读着屈大均文集,一边思考如果安排那些流亡到安南的传统士人。 随着明军在安南站得越来越稳,会有更多忠于明廷的士人重拾信心,从全国各地赶到沿海省份,再乘船来安南投奔朝廷。 朱由榔秉着“逢进必考”的原则,这两年不断加开恩科,选拔务实型的人才去担任地方官员。 现在正是“立规矩”的时候,他不可能直接委派那些习惯务虚的传统士人去当亲民官,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扔到翰林院、国子监。 把一大帮文学家养起来研究诗词歌赋,那是光复两京十三省,驱逐鞑虏之后的事情,现在他哪有钱干这个。 “难道多办一些学堂,让他们去教书?”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手下吏员来汇报,最新一批云南船队已到达志灵城,有三四十船之多。 “到就到了,货物先存到仓库就是,有什么问题吗?” 朱由榔大感奇怪,云南各类货物运到志灵城,再出售给各路商人是有例可循的事。 这个模式已经平稳运作了一年多,按理没有特地汇报的必要。 不过问了详情后,他发现事情确实有点棘手。 之前云南战事告急,滇南一带的富商不断出高价雇船前往下游避难。再加上官府征用了很多江船向云南运输粮食、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运力几乎全部被占光。 所以从一月到四月,志灵城很多商人没有生意可以做,只好去升龙、庸宪等其他地方做买卖。 四月云南全境收复,堆积货物又可以重新运向下游,满载下行的船舶在元江川流不绝。 不仅如此,二、三月还是雷州、廉州一带甘蔗收获的季节,数以千计的糖寮开始斩蔗榨糖。 按以往惯例,雷廉两州的砂糖会运往广州,再分销到全国各地或卖给葡萄牙人。糖是很畅销的商品,清廷两广衙门通过收糖厘收益颇丰。 为了斩断清军这条财路,朱由榔派义军水师到琼州海峡以东游弋。 徐闻、合浦的县官都是朱由榔中旨委任的“特派员”,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但对身份可疑的“安南商人”睁只眼闭只眼,还给明军暗中递送消息。 前往广州的运糖船还没驶出海安埠,时间和路线就已送到陈上川的案上。明军拦截的效率非常高,几次之后再也没有广州商人敢到徐闻收购砂糖。 自从杨遇明率几万清军回梧州,高雷廉一带清军兵力空虚,所谓的水师拨款也迟迟未到,栗养志无力派兵保护砂糖运输。 所以今年徐闻、合浦、钦州一带的砂糖几乎全部被明廷所垄断,每天都有好几艘海船返回志灵城,仓库里的砂糖堆积成山。 “所以,现在是仓库不够用了?安排民夫赶紧加盖,让张北海抽调一些士兵出来一起盖。” 无论是砂糖还是云南货,都不太愁销路,只要不打仗,过几个月总是能卖完的,朱由榔根本不担心亏本的问题。 “陛下恕罪,已经在加盖了,但是货物实在太多……” “茶叶和砂糖都不能遇水,必须全部存到妥当的地方。实在不行就高价租商人的仓库,或者让张北海腾一些营房出来。” 朱由榔立即又下令让云南那边暂停往下游运输货物,以免把志灵城这边的库存抬到太高的位置。 上次英使团带来上万匹棉布造成的市价崩溃令他记忆犹新,如果没有对应措施,这么多货物肯定会滞销,到时他就会变成和亨利·戴克斯一样的傻子。 在朱由榔以前的那个时代,对应商品短期滞销的措施很多,比如说降价售卖,或者多打广告去拓展销路。涨价去库存的缺德招数,朱由榔也不是没干过。 只是在这个时代,消息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等志灵城有货的消息慢慢扩散到整个南洋,可能茶叶都发霉了。 “广告……” 朱由榔忽然想起陈安德说过,欧罗巴那边已经出现了报纸的雏形,比如伦敦就有《每周新闻》等。 很多商人通过《每周新闻》刊登商业信息,以加快商品售卖的速度。 朱由榔一拍大腿,为屈大均想到一个很有前途的工作。 再度召见前,朱由榔准备了一大堆说辞,一见面就开门见山抛出让屈大均办报社的建议。 “如陛下所言,办这个报社就是为了给商人登广告?” 按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