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说到一半时,已带了哭腔。
“恩爱夫妻?”离春的语气里,也搀了些冷峻以外的某样东西,“真是如此恩爱吗?第一次跨进夫人卧房时,我就知道不是。那屋子女气太重,无阳刚之气调和。琴台、妆台、半截的绣样、满是蝴蝶的床帐,全是夫人的用品喜好,老爷似乎并不参与。这不像一对夫妻的卧房,倒似一个未嫁女子的闺房。之后红羽回顾凶杀之夜,说起‘当日夫人读书至子时’,又无意间透露‘与平时没什么两样’。可见,独守空闺已成了习惯。只是,哪有恩爱夫妻长期不同房的道理?
“那时,我便知道,众人口中相濡以沫的一对璧人,并非那般令人欣羡。不论旁人怎样交口称誉,夫妻之情,毕竟冷暖自知。再如何迟钝的女子,遭丈夫冷落时,也总能察觉,何况是夫人这等才情?别有用心之人,曾批判她不识大体,总奢望夫君丢下外面的正事回家陪伴。我不受那‘夫人不贤’的暗示,倒掌握了一个事实:老爷经常忙于商务。说得刻薄些,是耽于商界应酬,在醇酒美人间流连忘返。
“任何一名女子,忽然发觉失去丈夫的欢心时,都会先作一番努力:着意打扮,花枝招展,希冀将那双离去的眼眸重新拉回自己身上。夫人依样而行,却与同命相怜的姐妹们一样,徒劳无功。这段力图挽回的等待时光,夫人自伤之余,心境落于笔端,抄录下许多相思的诗词。一切种种,险些成了不贞的证据。她确是为了一名男子心潮起伏,但这男子不是难耐寂寞找来的情夫,而是她名正言顺的结发夫君。
“夫人为了一家和乐,即使心中悲痛,也不曾露在脸上,甚至刻意替丈夫隐瞒。我猜测她时常在人前现出幸福甜美的表象来,才哄得那许多人认定他们夫妻情重。这掩饰显然下过不少功夫,但竭力体谅只能欺人,却无法自欺。装聋作哑,也总有忍无可忍的一日。
“听说,几个月前,夫人一反常态,忽然要出门一游,并拒绝丫鬟陪伴,随意逛到了青楼去。这着实令人费解,若说一名男子低头走路,等抬首时竟发现置身花街柳巷中,我倒是信服这理由——或借口。而一个女子,即使是信步,远远听见歌舞喧闹,就该知道回避,在那边逗留实在不可思议。红羽姑娘讲到夫人不要她跟随时,用了‘命令’二字。这位讲述者对主子的言行态度极为在意,可见一向和善的夫人当时难得强硬。想来她出门时就已目的明确,或并未打定主意,却对将要进行的事情有所预感,闲步时任凭心中念想牵引,果然到了意料中的去处。
“良家妇女,直奔青楼而去,通常只有一件事作——寻夫!夫人到了地方,却不敢闯上去大闹一场。她心中明了,这么心照不宣着,还能维持和睦的假象,或许留有渺茫的修好希望;万一撕破了脸,就再也无法回头。如此踌躇,有些微的懦弱,与更多的情深。但难得鼓起勇气走这一遭,难道不明不白地折返吗?总要作些什么才不枉啊。这时的夫人,就仿佛即将走夜路的红羽,明知当机立断就能免除左右为难的折磨,却不敢直面,不自觉地逃避着,想找点旁的事情以便拖延。她找到了——一名可怜的女子正要遭风尘,急忙上前拯救。这给了她一个退缩的因由:并非临阵脱逃,只是救人事大,不得已才耽搁的。就这样,夫人带红翎回家,对丈夫出轨一事再次姑息。
“这么不清不楚地挨到了数日前,谋死的理由乍然呈现,原本平凡的日子渐露凶光,为惨剧拉开了帷幕。那一连串诡奇的事件,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说法,唯有为凶案赔上一条命的人,她的见解,在下无缘听到。这一切看在死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光景?
“某日,夫人心血来潮,要将妆匣中珍藏的珠宝取出观赏。有人揣测这突发之事另有深意,理由是反正已归自己所有,没事看它作什么?说这等话的人,真是太不了解女子了。收藏的心爱之物,不时翻出赏玩,看在眼底,受用在心头,这时才真正感受到拥有。女子的心态皆是如此,那种握入手心随即丢弃,或锁在柜里便不再挂怀,倒是男子的习性呢。
“此事结果如何,众所周知:夫人什么也没有看到,珍珠不知去向。当时,红翎的表现颇为异常,似乎十分……高兴。依我看,这词不妥,倒该换一个——激昂,她情绪激昂。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跃跃欲试。夫人可说救了这女子一生,她知恩图报,留下为奴为仆。但仅仅照料恩人生活起居,尚觉不足以还情。虽然失窃不是好事,但夫人丢了东西怎样焦急,失而复得之后就会同等欣喜。红翎想象着当自己寻着珍珠,捧到主母面前,那张脸上将露出如何烂漫的笑容,岂不又多报答了几分?她将这件大事看作一个效力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