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没有发行,也没什么影响,人家未必会理我们。”郑长征叹口气说:“试试吧!没准去的次数多了,就能拉上关系了。”杨建明一脸茫然,去这些大衙门,找谁啊?没准连大门都进不去,再说了,和人家拉关系,你不拿出币子,不请人家吃吃喝喝,人家会理你?但没办法,领导让去,咱就去吧!
杨建明单枪匹马先来到省工商局,门卫拦住他问找谁,杨建明想先混进去再说,就拿出记者证说去办公室,联系一下采访的事,门卫问杨建明事先和办公室联系了吗?杨建明说没有,门卫看了看杨建明的证件,然后拨通了办公室的电话,说了几句后,转头对站在窗口外的杨建明说:“办公室主任不在,你改天再来吧。”杨建明讪讪地走离了门卫的视线,望着高高耸立的大楼和门前的大石狮子,心想,记者尚且难进这个大门,普通老百姓要想进这个大门,那不比登天还难?
杨建明给自己打打气,又来到了省商业联合会。省商业联合会不在商务厅楼内,而是和另几个协会在同一个办公楼内,杨建明一看,这栋办公楼明显没有省工商局和商务厅的大楼气派,门口也没有石狮子,门卫对来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杨建明顺利进入大楼,在六楼找到了商业联合会的会长办公室。
这次杨建明的点挺高,会长不但在,还热情地把他让到了屋里,杨建明拿出几份报纸,连同自己的名片一同双手递给了会长,谦恭地说:“会长您好!我是《商品报》驻咱们省记者站的记者,给您送几份报纸,您是领导,这方面的经验又多,以后对我们的工作还要多加指导。”会长看了眼报纸,说:“我是个直性子,你说实话,这张报纸,总社向你们要了多少钱?交没交呢?”杨建明迟疑了一下说:“大概得十多万吧?具体多少我们站长知道。”会长说:“我劝你们一句,如果没交,那就不要交了,这张报纸,你们在省内是做不起来的,去年有人做,不到半年就黄摊子了,办公地点就在这个楼内,现在牌子还在我这放着呢!”
杨建明感觉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怔怔地不知所措,会长又说:“你想想,你们这张报纸,省内没有发行,又是协会办的,官气不足,没有企业会买你们帐的。”杨建明面上火辣辣的,有些不服气地说:“现在的商品,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这张报纸是专门监督商品质量的,主打栏目就是曝光台,曝光那些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和生产厂家,我想还是有一定力度的。”会长笑笑说:“现在的企业,大的,手眼通天,你们动不了,没准还会引火烧身;小的,像作坊似的,不死不活的,也不会理你们;不大不小的可能有点戏,但从个人腰包往外掏钱,不把你累死也得脱层皮,再说了,现在的企业,基本上黑白两道都通吃,弄不好还会有人身安全问题……”会长边说边摇头。杨建明一听,觉得有些道理,不禁也有点泄气。对杨建明来说,商品质量问题怎么找尚且没有良策,现在看来,就是找到了,要想从企业手里拿出钱来,也将是十分艰难的一件事。最后,会长对杨建明说:“回去劝劝你们领导,如果他没有过硬的关系,能靠上商务厅或工商局什么的,趁早别干,免得越陷越深。”
从商业联合会出来,杨建明没有心情再去别的政府部门,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办公室,把会长说的话如实向郑长征汇报,郑长征听后沉吟半响说:“也许我对这张报纸太乐观了一些,不过没问题,我打听过了,这张报纸,除了西藏和新疆,别的省份都设记者站了,有的运作得很好,挣到大钱了,我再和别的站长沟通一下,同时向总社取取经,至少保本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就是挣多挣少的事。”杨建明察言观色,知道郑长征口上虽然这么说,但实际上他也没有太大把握,杨建明不禁对自己的前途担心起来。事实是明摆着的,郑长征挣不到钱,杨建明也就挣不到钱,如果这张报纸黄了,杨建明就有可能失业。
晚上,郑长征带杨建明和省城一个与食品有关的报纸的记者站记者吃饭,那个记者是郑长征的老乡,郑长征想从他那里取点真经。两杯酒下肚,那个记者直言不讳:“我们站长和质检局的一个副局长关系处得非常好,局里每年给他拨点宣传费,局里下属的处室去企业检查时,也会把他带上,在企业那混个脸熟,让企业知道他和质检局的关系,这样我们以后去那个企业办事就顺利很多,质检局去检查工作的企业,都是大中型企业,拿点宣传费什么的不成问题。”“有没有什么常规做法?比如你们怎么找食品质量的毛病?生产厂家的毛病?”郑长征想知道真东西。那个记者真诚地说:“我们以前也试过,但运作起来太难,即使你找到某企业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