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页)
钤绲那�摇��屯��偂�
然而,当时的经济基本上是以米和布作为价值标准,人们并不能马上接受以政府名目行的货币。和铜4年(711),为了打破这种无人使用的局面,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其中最“给力”的是《蓄钱叙位之令》,地方官(郡司、少领)需累积6ooo枚以上的钱币,否则不予录用;并且累积1万枚和同开珎后就可以升官,平民累积1oo万枚可以授予官位(只是累积不用上贡)……从此,日本才渐渐的有了铜钱的使用和流通。但是,由于所铸钱币质量低下和成本高昂,日本在天德2年(958年)放弃了自己铸钱,改从中国输入。这一过程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明代,在永乐年间达到了高峰。永乐通宝这一货币,就是成祖特意为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而铸造的,在中国国内倒是因为明初大力推行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而流通得不多。
事情就是这样,日本从明朝得到了大量的永乐通宝(1636年幕府行了宽永通宝,164o年开始以之回收以永乐通宝为代表的渡来钱,至1658为止共行了27亿5千万枚)。与此同时,一些拥有铜矿的地方守护则自己铸造被称为鐚钱的铜钱。这两种钱在关东和关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对待。关西掌握着对明贸易,得到了过量的永乐通宝,因此而很不受待见。制霸关西的大内家为此在1485年专门出台了“撰钱令”,命令领民不可因厌恶而拒绝使用永乐通宝;室町幕府从15oo年开始直到1513为止,毎年也都会布撰钱令……但是,在关东的永乐通宝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尾张作为控制商道的商业重地,正处于关东与关西之间,因此而引了大量的纠纷。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丹羽长秀商量后,决定请信长强行规定一个兑换比例。
事实上,直到1569年,织田信长才布类似的命令。现在由于我的建议,很可能将这一命令的布提前1o年……
至于兑换比例,我的建议是1永乐钱当4鐚钱,这也是日后江户幕府的兑换标准,但是这还需要得到信长的支持。
在这个时候,知多郡领内忽然生了一件事情,本家的大高城和沓挂城被鸣海城的山口教继寝反,投靠了今川家。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整个知多一郡都面临着沦陷的危险。信长急忙召集众臣展开了评定。然而,本家的大部分精力、人力和金钱,都用在了控制新得到的上四郡领地上,一时之间根本无法出兵。无奈之下,信长只能将这件事交给泷川一益,由他施行调略。
调略也需要钱啊。信长把目光转向清州奉行丹羽长秀和津岛奉行织田秀敏。
丹羽长秀报告了清州町的收入和内政状况,然后顺势提出了我俩之前商议的撰钱令。
“这件事,能够增加每月的收入吗?”信长摸着下巴问道。
丹羽长秀看了看我,我连忙双手撑地,俯身向信长报告:“禀主公,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达到这个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收入绝对可以得到提高的。而且,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很多关于钱币的纠纷。”
“那就布命令吧!就按照你俩商议的比例。还有,尽量想办法提高每月的收入。”信长说。
听到信长提到收入,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已经规定了兑换比例,那么在大宗兑换方面,是不是可以如现代外汇的买卖那样,在买入和卖出上收取一定的费用呢?据我所知,在永乐钱与鐚钱的兑换上,关东和关西两地之间,存在着不小的比例差。我相信,离开清州前往关东和关西的商人,是很乐意付出一点钱,将手中的货币换成目的地那边的优质货币的。
“禀主公,臣下有一个方法,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
“哦?”信长的上半身稍稍前倾了一点。
“可以仿照其他行业的做法,设立一个‘钱座’,用来提供货币的兑换,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关东和关西的用钱习惯,臣下认为,很多离开清州的商人都会很乐意的。”
“提供兑换的话……需要一大笔钱吧。”信长想了想。
“的确是需要一些永乐钱和鐚钱作为储备,但是之后每月都会有一笔收入……”
“那么,这件事情就留到秋收之后吧!”信长打断道。
我觉得,他可能是认为,钱座的收入不会太多,为此抽调目前捉襟见肘的资金,实在是不合算。
……,……
“长秀殿下,刚才的建议因为是临时想到的,所以之前没由提出来商量……失礼之处,请您多多原谅。”走出评定间,我对丹羽长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