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而当时参加这次表演赛的英国格斗机器人都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改进,有不少机器人都采用了航空材料,这种材料重量只有钢材的2/3,但强度却是钢材的两倍。其中制作成本最高的一个机器人共花了6万多英镑,当时已经发展到第7代。这一机器人形似巨蟹,带着这只重达100公斤的“巨蟹”前来参赛的是父子俩。
“巨蟹”的动力部分是作为液压工程师的父亲做的,其他部分则是14岁儿子做的。“巨蟹”使用了很先进的技术,曾获得过两次比赛的冠军,它最厉害的地方是那一对“蟹钳”,“蟹钳”由24伏电力驱动,经过液压转换器,可发出4000多公斤的力量,令人生畏。它只要钳住对方机器人的躯体,就能穿透对手坚硬的外壳,破坏对手的电路部分。
“巨蟹”还可以更换攻击武器,在比赛前根据对手的特点,还可以装上另外的攻击臂,将对手抱起来放到比赛场地的陷坑里去。“巨蟹”的所有材料都是制造飞机用的钛合金,又轻又坚硬,解决了以前液压式机器人总是很重的问题。但这仍然不是当时最好的格斗机器人。
当时参赛的人当中有不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直到现在这个传统仍然保持着,其中最典型的是一个叫迈克的电器工程师,他们的工作组由兄弟、母亲以及继父一家5口组成,他们在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方面一共花了多少钱连自己都搞不清楚。
首个比赛日的上午,“中国龙II”上阵就被其他机器人撞击了几次后就不能动了,因为靠近底部的外壳被撞得卷曲起来,顶起了轮子。两位小选手用铁锤将卷曲的外壳打平后,输了一场的“中国龙II”在下午再度出战,一见其他对手来势汹汹,一心想保护“中国龙II”不被打残的操作员不敢应战,于是将其驱向陷坑,打算主动认输。不料,由于地面不太平整,“中国龙II”此时却动弹不得,其他机器人见此情形马上围攻“中国龙II”。
最终将“中国龙II”打残的那个“小绿人”设计很特别,它的形状呈T字形,没有底面之分,即使被对手掀翻也一样能行走,它的攻击武器是一条可以旋转的合金钢方棒,专打对手的底座,如果被对手掀翻,攻击棒就旋转着攻击对手的顶部,可谓极具创意。“中国龙II”遭到它的攻击,靠近底座的不锈钢板被打得扭曲变形,里面的电路也被打断,可谓惨不忍睹,最后“中国龙II”还被另一个机器人推落陷坑。
惨败的结果在预料之中,因为“中国龙II”与英国的机器人相比差距太大,一些英国选手表示,“中国龙II”完全没有改进,材料和电子部分都很落后,英国是没有人用这么薄的钢材做外壳的,更不会用木板做底板。
实力应证尊严。当时的英国选手认为,中国机器人要追上英国的水平,首先要激发起公众的兴趣;其次就是开展机器人格斗比赛,这样格斗机器人的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当时英国的格斗机器人用了很多新的材料,主要是复合材料,甚至是昂贵的太空金属,因此机器人的成本很高。很多人以前是制造大的机器人,现在却改为造小的。现在人们更重视轻量级机器人,他们在轻量级机器人上花了很多心思和金钱,轻量级的格斗机器人这两年来发展很快,主要在电子技术方面,此外还有反应速度的控制方面等。
后来已经是中国格斗机器人前辈的陈璐和赵志德谈起那次在英国的比赛,第一次出国的他们说:很刺激,大开眼界啊!两人认为,以前中国选手注重竞争,看重的是比赛的结果和名次,因此赛前总是对自己的机器人遮遮掩掩,不让别人看;而外国的比赛则是完全相反,大家注重的是过程的享受,什么都不掩藏,且主动与别人交流。
国内的机器人比赛没有格斗比赛,更注重比操纵技巧,而格斗比赛则是比谁的机器更强劲,更具破坏力。
事实上,当时真正的机器人格斗世界赛还难以组织,一是各地的比赛规则不同,二是所需资金不菲。格斗机器人比赛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欧洲和南非模式,另一种是美国和澳大利亚模式。欧洲的格斗机器人在比赛时除了攻击对手外,还要不断运动,而美国的机器人则强调破坏力,它更像是一件攻击武器。
回国后,陈璐和赵志德与他们的老师积极在相关部门奔走呼吁,在网上与各地的机器人爱好者联系,共同呼吁推动中国的机器人格斗大赛,直到“宝龙”集团出现,介入了中国科协的比赛商业化改革,才使得中国的机器人格斗比赛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钢铁决斗”就是他们的成果,而两位先行者也成为集团的高级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