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⒚挥卸啻蟮募鄹袂�穑��乱院蠊�换岫�偈詹枳省K浣凶霾枳剩�导嗜床皇遣枨���强聪返那�!〉缱邮椤》窒硗��
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4)
剧团或者戏班在茶园的演出情况非常复杂,北京和天津、上海各有不同,有的属于临时的演出,也有的是签订若干时间合同来演出,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有签一年的合同,演员一般是拿包银。农村中的戏台大多与庙宇有关,明清时代北京城内的寺庙大多没有戏台建制,如隆福寺、护国寺庙会期间,一般是在庙外搭建临时性的戏台,多以杉篙为骨架,铺以木板、芦席,或有顶或无顶,庙会结束即拆除。但城外或远郊的庙宇则多设有永久性的戏台,也称“万年台”,如密云古北口、门头沟一带的庙宇,都有这样的戏台,甚至庙宇年久倾圮后,而戏台尚存,仍能在喜庆和农闲时演出,这种戏台俗称“野台子”。剧团、班社应邀唱戏收取每场的固定费用,而观众则无须购票。
清代的营业性演出和戏园
同光前后,是京剧走向鼎盛的时期。我们今天常常说戏剧演出的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但在清末的时候,主要是以生角挑梁,没有以旦角挑梁的。真正说到旦角挑梁,还是在梅兰芳以后,因此,就出现了所谓前三鼎甲、后三鼎甲之说。前三鼎甲就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三鼎甲是谭鑫培、孙菊仙和汪桂芬。当时北京舞台上可以说是名家荟萃,各个行当都有顶尖出色的人物,世代相传,如杨小楼就是杨月楼的儿子,梅巧玲则是梅兰芳祖父,所以说京剧的繁荣和家族的传承有很大关系。
清代演员不少要到宫里唱戏,他们在内廷当差不拿俸禄。我曾为此请教过朱家先生,知道“内廷供奉”这四个字在当时是没有的,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实际上,到宫廷演出也会得到一笔钱,除此之外还能得到一些恩赏,而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在剧场的演出。之前还是茶园,后来就把“茶”字去掉了,都叫“园”,例如天乐园、庆乐园、中和园、吉祥园,还有三庆园和阜成门内的阜成园等;另外也有的叫“楼”,比如广和楼、广德楼。这些戏园都是营业性的,几乎每天有戏。有些班社可能固定在一个剧场中演出,例如历史悠久的戏曲科班富连成,就是在广和楼固定日场演出。在保存下来的照片中,就有他们穿着小棉袍,戴着小帽头,排着队去广和楼的影像。有些班社是轮换不同剧场,按照档期长短与戏园签约进行营业性演出。
现在的剧场演出,基本都在晚上,这跟整个社会形态改变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大家都要工作,只有晚上才是业余时间。而在光绪末年以前基本上没有夜戏,都是日场演出。原因一是由于清代部分地区实行宵禁制度,到晚上就要关城门了,北京内城九门从南面的正阳门到崇文、宣武、阜成、西直、东直、朝阳、德胜、安定诸门,九门到了一定时间都是要关的,如果出内城去看戏就回不去了;二是照明设施的问题,那个时候最好的设施是煤气灯,一般来说,在昏暗的剧场里面须用油灯照明,晚上演戏灯光效果太差,因此清代没有夜戏,都是日场。
当时广和楼的日场戏已经形成了富连成科班演出的定例,很多人愿意去看,特别是看当时还没有出科的学生,因为一些学生未毕业前已经崭露头角,如“喜”字辈的陈喜兴、侯喜瑞、雷喜福,还有“连”字辈的马连良,“富”字辈的谭富英,“盛”字辈的裘盛戎、叶盛兰,都是属于“科里红”。今天名演员叫大腕,那时候挑班唱戏的叫头牌,富连成培养了不少挂头牌的名角儿。当时广和楼票价并不是很贵,富连成科班的学生的演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几乎天天有戏,剧目多达数百种,既锻炼了演员,也培养了观众。我们常常讲这么一句话,没有好的厨师,是因为没有好的食客,两者相辅相成;同样,没有好的观众,也造就不出好的演员。
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5)
清末宵禁制度废止,又加上光绪末叶电灯开始使用,于是就逐渐有了夜戏。夜戏演出时间很长,一般来说都要安排十来出戏,演出时间达五六个小时。开锣的“帽儿戏”大约在晚上六点钟开始,到晚上十二点或者一点钟才散戏,前面的戏一般没有人看,越演到后来才越精彩。
清代的娱乐设施基本上在外城,这是因为内城旗籍的居民为多,当时的统治者不愿自己的旗民沉溺于娱乐之中而精神涣散,所以内城不允许建戏园子。戏园都建在外城,也就是今天的崇文、宣武两个区。当时的剧场基本上都集中在前门地区,如鲜鱼口的天乐园、肉市的广和楼,珠市口也有一部分,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