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3 页)
椎潜鄙现�椤�
6月28日,黄华与司徒雷登进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谈话。黄华告诉司徒雷登,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欢迎司徒重访北平燕京大学。司徒认为:“此时美国大使前往北平会极大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毛本人在国内外的威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方朝着承认共产党政权跨出的第二步(第一步是我留在南京)。”34
传教士外交家(9)
也就是上述司徒报告发出的同一天,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专政》,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方针。耐人寻味的是,宣布“一边倒”政策的同期,恰恰是毛泽东表示欢迎司徒来北平之际。
7月2日,美国国务院回复司徒雷登,不同意他在目前形势下赴北平。
其实,司徒雷登留驻南京,与*方面接触的路线,除了“黄华路线”之外,还有“陈铭枢路线”及“张东荪路线”,与民盟的罗隆基和国民党和谈代表李蒸也有接触。陈铭枢是北伐名将,汀泗桥、贺胜桥之役,所部被誉为“铁军”,时为民革的领导人。
1949年6月10日,司徒雷登与陈铭枢及其助手罗海沙会谈了将近4个钟头,并共进了晚餐,司徒最后将四个文件交给了陈铭枢,旨在说明与美国保持关系的重要性。而此前南京易手前的3月22日,司徒在南京就与陈铭枢的助手罗海沙有过三小时的长谈。3月25日,司徒又偕傅泾波和罗海沙冒着恶劣的天气乘专机离宁赴沪,在友人家中又与隐居于此的陈铭枢及罗海沙会谈三小时。次日,又密谈三小时,参加者还有雷仲仁(雷洁琼弟)。6月3日,罗海沙又专程自沪来宁,转达了陈铭枢的口信:陈将于北上北平之前亲来南京拜访司徒。
陈铭枢到达北平后,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了他,并进行深入交谈。7月9日,陈铭枢自北平抵南京,又来到司徒处,带来一份备忘录和两份附件,并向司徒解释了*“一边倒”的政策。司徒说,陈的来访,“逗留超过四个钟头”。35
陈铭枢在民革内部,是以敢言出名,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在苏美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关系,后因1957年的《上毛泽东书》而被打成右派。
“张东荪路线”的主角张东荪是燕京大学教授,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过贡献。1949年5月28日,司徒雷登在手记中写道:
由柯鲁伯转给回复张东荪的信,请他在7月20日前到来,我再三地把他信里提到的消息要旨报告国务院。36
柯鲁伯是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北平易手后,他也一直留在北平,并与张东荪及子张宗炳,还有罗隆基、周鲸文等保持接触,直至1950年4月才回到美国,随即发生了“张东荪案”。
“张东荪案”至今仍是一个谜,林孟熹先生已经有了合理的推测,而真相的解密则有待于相关档案的开放了。
总的来说,司徒雷登与*的分歧是明显的,而且这种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基于意识形态及反帝性质的革命特点,对美国并无幻想,而是认为新中国只有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可行之路,对付美国,则运用一种娴熟的策略,而这种策略,据说最初也来自斯大林。司徒雷登与黄华5月13日、6月6日的谈话,傅泾波与黄华5月17日、5月31日、6月8日的谈话,俱为毛泽东所掌握,并且也是在斯大林的密切关注和建议下进行的。有学者认为,邀请司徒雷登访问北平,实际上既非司徒雷登所主动,亦非*中央的主动表示(尽管司徒和*双方,都将对方视作主动),而是傅泾波个人的设想: 。 想看书来
传教士外交家(10)
对照当时美国大使馆给国务院的报告,和南京办事处给*中央的报告,可以看出傅泾波在司徒雷登和黄华中间经常捕风捉影地传递甚至制造一些假消息。比如,他曾多次向黄华谈到美国国务院有意让司徒雷登担任美国驻新中国的第一任大使,多次谈到美国国务卿表示司徒雷登可以先回美国做短期停留即返北平协助国务院做*工作。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已经公布的美国国务院的档案中是不存在的。甚至,到了7月21日,司徒雷登正在办理离境手续之际,傅泾波又一次向*传出美国国务院希望司徒雷登去北平的消息,但*方面不仅对此已经不感兴趣,而且对傅也再无信任可言。*中央甚至警告傅,日后切忌不要“招摇撞骗”。37
按照林孟熹的说法,傅泾波这样行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先斩后奏”,促成司徒赴北平,并与*高层接触。38然而事实上,*之所以同意司徒雷登在他拟返美前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