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1/4 页)
这也算是李卫国故意搞的一个小小恶趣味吧!
江南制造局作为一座兵工厂,负责向李家军提供枪炮和弹药等军用物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正值战乱年月,李卫国希望江南制造局能够尽快投产使用,所以允许外籍洋人担任要职和技术顾问,同时花费重金从香港和澳门雇佣大量懂得洋文的华裔技术工人,让他们给洋人当学徒,经过几年时间就可以吃透洋人技师们的技术和经验,然后李卫国在逐步将这些洋人解雇。
至于为何要将这些洋人解雇,原因很简单。江南制造局是军事工业,可以说是李卫国的根本利害之所在,洋人若是担任要职危险性非常大,尤其李卫国知道再过几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英法联军就会跟大清开战,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然到时候李卫国不可能不参与,他终究要跟英法两国摊牌走上对抗道路,所以他的江南制造局内不允许有洋人,关键就是防止洋人知道里面的情况,战争打得就是军火物资,如果到时候英法联军知道李卫国的兵工厂内有多少枪炮弹药就可以判断李家军能坚持多久,这对李家军将极其不利。
李卫国考虑事情非常全面,所以才从香港和澳门雇佣大量懂洋文的华裔技工,争取让他们在三四年内彻底吃透各项技术,达到取代洋人技师和顾问的程度,这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确保整个江南制造局内全部都是自己人,降低泄密风险。
吴庸和傅学贤二人听完李卫国的这个策略后大为赞同,同时二人建议在江湾工业区内也可以这样执行,因为现在江湾工业区内的各个工厂都是由洋人把控,先前挑选的本地工人不懂洋文,基本上是一边学洋文一边跟着洋人打下手,语言障碍导致学习速度很慢,如果也从香港、澳门等地雇佣懂洋文的华人技工,让这些技工先学会洋人的技术,然后再用中文教授其他华人学徒,这样整体进度就大大加快了。
李卫国听取了吴庸和傅学贤二人的建议,当即派人前往香港和澳门重金招募懂洋文的人才和技工,同时李卫国还能举一反三,并不局限于香港和澳门两地,更是派人远赴南洋,到英属新加坡、西属菲律宾、荷属东印度招募海外华人回国,这些南洋华人接触西方教育更早,人才也多,请他们回国能够更快的完善各项工业,最适合不过了。
尤其李卫国还派人打听当地华人留学国外的学生情况,尤其是那些国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华人,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弄回国,为李卫国所用。
为此,李卫国特别设立了一个海外华侨回国贡献基金会,出资五百万两白银,专门用来吸引国外华裔人才回国。
这个基金会的性质基本上跟李卫国先前设立的招贤馆一样,只不过招贤馆是面向国内人才,基金会则面向国外的华裔人才。
当然,李卫国也没有做出严格规定非得是海外华人,外籍洋人如果有才能,若是愿意来上海为李卫国做事,那也是非常欢迎的,只是这个希望很渺茫,李卫国也没放在心上。
第0088章 海军规划
江南制造局筹建的同时,李卫国的目光也瞄向了广袤的大海和宽阔的长江水域。
军事工业不光只是满足陆军发展需要,海军也得同步发展才行。
这也是李卫国迫在眉睫的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上海位于长江口上,周边环海,没有海军就没有国防,如果敌人从海上发起攻击,会给上海周边造成严重破坏。
李卫国作为穿越者,如果不懂得海上御国门的道理就是笑话了。
当然,逼着李卫国尽快成立海军的却是太平军的水师威胁。
此时的太平军已经拥有一万三千多艘战船,虽然都是木质战船,但架不住数量庞大,每艘船上最少放置一门火炮,那就是最少一万三千门火炮,若是突然东进上海,在黄浦江上排成一排对着上海猛轰,巨大的威胁性不言而喻。
李卫国不是没有水师,作为苏松太兵备道员,李卫国管辖着苏松太地区的两千艘水军战船和海关的一千多艘缉私战船,也有一战之力,可李卫国瞧不上这些破船,他目光瞄准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
此时,英国自工业革命后,英国皇家海军也在进行现代化换装,原有的风帆战舰正在被蒸汽铁船替代。
对于李卫国而言,这是天赐良机,因为英国皇家海军的很多风帆战舰虽然被蒸汽铁船淘汰了,可对于大清国内的水师、太平天国的水师来说,英国海军的风帆战舰还是非常先进的,李卫国买过来组建海军舰队,不论是用来抗衡清政府水师,还是用来镇压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