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燕王说:“只恨那小皇帝动了削藩之念。周王、湘王已被害死,齐王、代王、琨王也被贬为庶人。”徐妃接过公文,不禁怒由心生。
“爱妻认为该怎么办?”
徐王妃想了很久,才抬起头来,说:“诸王中,以夫君最为智勇过人,所建的功勋也最大。圣上若要铲除诸王,夫君难逃一死。”
燕王听了,哭道:“我还怕他不成?父皇当年的嘱咐我未有一刻敢忘。可当日父皇驾崩,建文帝竟不念叔侄之情,阻我入京。今天又要害我,真是欺人太甚。”
徐王妃知道祖宗礼法,不能逾越,所以曾劝丈夫不争太子位,而北上就藩,在苦寒之地为国兴邦。可如今建文帝竟生杀心,怎能不令人气愤!
她望着憔悴的燕王,正当壮年,威风凛凛,腰悬宝剑,实为一代明君,不禁怦然一动,说:“当年在南京时,感马皇后之德,妾蒙恩宠。马皇后曾告诉妾,妾出世时,家父正好用棋子下成一个‘君’字,莫非这‘君’字真有所指?”
燕王挽住她的手说:“我又怎会没有此心,然而先帝一再嘱咐我……”
“可现在并不是夫君先起兵,他逼人太甚,难道生死关头,夫君一世英才真得要坐以待毙吗?”
燕王说:“大丈夫不必拘泥于礼法,然而,我成了叛逆,必落下骂名。北京的力量不如南京,若失人心,绝无希望。”
徐王妃想了一会儿说:“夫君原本受先帝遗托,‘攘外安内’乃先帝的嘱言,如今幼主受奸臣迷惑,燕王应该打着“清君侧、除奸臣”的旗号,以保大明江山世代永固。燕王以此名义发兵,没有不妥!”
燕王笑道:“爱妃太聪明了,解了我的心头之结呀!”
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檄文天下,平朝中之乱,挥师南下。燕军尽管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然而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又对燕王忠心耿耿。燕王骁勇善战,精通兵法,此次发兵,所向披靡。
建文帝尽管率一国之兵,然满朝良将都被太祖诛杀,战争一起,立即处于劣势。两军交战,长达三年,几经反复,形势对建文帝越来越不利。
燕王和徐王妃商议如何加强自己的力量。徐王妃说,宁王朱权,占据大宁(内蒙古宁城),拥有突厥族精骑,按燕王现有的力,应先攻大宁,收编宁王的精骑,再对付明军更有把握。
燕王命徐王妃及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亲率主力攻打大宁。燕王临走前,再三嘱咐他们母子说:“李景隆来,惟有坚守,千万别出城。”他还故意撤去卢沟桥的守兵,以诱使明军长驱直入。看来燕王要冒险了。
燕军攻打大宁,所向披靡。建文帝施围魏救赵之计,命大将李景隆率兵50万,攻打北京。
李景隆寡谋骄横,当他率50万明军到达北京地区时,发现卢沟桥上没有守军,认为北京城不用攻打就可以夺下了。他把明军分成三路:一路攻打通州,防止通州燕军支援北京;一路主力布防在郑村坝,准备阻击燕王的回援之师;一路攻打北京。
一天,天还未亮,朱高炽就登上了城头,巡视军情。明军的营寨绵延无尽,漫山遍野。他回头望望身边的将士,残弱较多,连日守城,均已疲惫万分。如果敌人全力攻城,很快就会城破人亡。
丽人倾倒雄兵猛将(2)
几天来,朱高炽苦思御敌的办法,可是敌强我弱,力量对比实在悬殊,没有办法。昨天有报,敌军加紧练兵造械,想来不久就要大举进攻,朱高炽更加愁苦,睡不好觉。
下到城头,他闷闷不乐地回到营中,营卒报告:王妃驾到。高炽赶紧入帐,迎接母亲。徐妃年近不惑,却仍端庄秀丽,貌美如花。大兵困城,也没有减少她的雍容华贵。她看到爱子一脸的愁容,心疼起来,忙派人煮参汤来,说:“军务太忙,你连日来操劳,不要累坏了。”朱高炽说:“母亲,城外敌人太多了,敌众我寡,若敌军近日合力攻城,到时候我军恐无法抵挡。儿想是否能派人搬兵,让父王回师救援?”
徐王妃听了,笑道:“炽儿,娘问你,父王的千秋功业,你我区区性命,孰重孰轻?”
朱高炽说:“我等性命比起父王的千秋功业,轻似鸿毛。”徐王妃笑道:“炽儿深明大义。既然如此,怎能因小失大?”
“满城军民,岂非无辜而遭荼毒?”“炽儿仁慈,应当嘉奖,但再听为娘的话,现在你的父王率军围攻大宁,其城指日可破,建文无策,才出围魏救赵之计,调大军北上攻打北京,我儿若求救搬兵,正好中了奸计。明军虽有数十万,但怕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