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部分(第1/4 页)
一直掌握着比较详细的资料。但是对于这个计划,华飞却并没有多少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之路上,需要德国的强大为辅助。德国的强大不仅会让中国在国际上得到一个可以借助的临时同盟,也能转移各国对于中国实力增长的关注,减少崛起路上的压力和各国对东方的压制。
当然,在倾力解决国内的财政危机情况下,华飞不仅推迟了东北的军事计划,连台湾的战事也放缓了。关于道威斯计划,华飞也派出了代表与会,虽然中国免除了德国的赔款,但是在这个计划中,美国用贷款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益,华飞的愿望就是企图分上一杯羹,哪怕是很小的一份份额。
台湾,日本虽然刚刚经历大地震的冲击,又遭遇十万陆军沉船大海的阵痛,但中国政府积累的财政危机爆发,无疑令他们松了一口气。在军方的狂热催动下,日本继续开始对台湾的援兵计划,并打出倾全国之力保卫台湾,保卫大和民族南下的生命通道的口号。只是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冒险,而是用强大的海军舰队,分批护送陆军去台湾。只是由于兵力开始吃紧,这次派出的总兵力只有三万,而且二万人还是朝鲜伪军。
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另一部分主力战舰放弃对台湾海峡的封锁,而是不断向海峡布雷,采用中国类似的水雷战,达到彻底封锁海峡航道和中国海路补给线的目的。此外,拥有强大火力的战舰则在沿海城市附近帮助守城陆军,增加火炮火力,阻止国防军的进攻!
而且失去航母的舰载机支持后,日本军方在先岛诸岛修建了大量的临时机场,日本空军的侦察机通过台湾的部分机场,终于把整个台湾附近空域全部纳入侦查范围。甚至他们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也陆续增加,逐渐对缺乏战斗机支持护航的海峡空中运输走廊构成威胁,并对台湾本岛的国防军战士造成不小的困扰。
国防军先后组织数次规模攻击,但是在失去突袭的效应后,加上得到海上海军强有力的炮火支援,并且攻打的都是日本在北部经营多年的重点要塞,战果非常不明显。
在一边应付财政改革方案的同时,华飞还在讨论商议着台湾的战事。无论是谁看来,战事越早结束对于当前的局面来说就越有利,付出的军费消耗就会越小。但是由于种种变故,占据陷入了目前的这种僵局,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形势。
目前军方有两种意见,一是以目前台湾已登录的兵力,不计代价和损失,强行攻击,歼灭参与日军,再用岸防炮对海上的日军还击。当初登陆的国防军将士约有三个军十多万将士,但经过数次大的战斗消耗后,目前的战斗兵员仅剩九万余人。而原本的台湾日本守军已不足三万人,加上后来增援的三万人,兵力勉强能有六万人。在兵力上,国防军略占优势,但可投入攻击的兵力不多,勉强能有七万之数,双方旗鼓相当。
虽然国防军可以凭借他们善战,善打硬仗的优势,但在火力,尤其是重装火力完全不占据优势的前提下,优势的空军又不能给予有利的支援。适合强攻的坦克不仅不适合台湾的地形,大多数可用的坦克都部署在北方一线,根本抽调不出来多少数量。
所以如果实施这第一个计划,可以预见,国防军即使可以打下台湾,付出的代价和损失,必然完全超过人的承受力。九万可战将士,最后能剩下个三四万,已经算是万幸之万幸了。
第二个方案,就是继续调集优势兵力,想尽一切办法增援台湾。重点是增加重炮等火力装备。必须调集战斗机和轰炸机,重建在台湾上空的空中优势,威慑海面的日本军舰,并适时发动总攻,以较小的代价,全面拿下台湾。
第二种方案或许是最佳的方案,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由此投入的军事力量必然大幅度增加,而军事预算也必然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当前非常紧张的财政支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况且调动重装武器和飞机,也不是说说这样简单。一条看似并不宽阔的台湾海峡,让战无不胜的国防军,面临着建军以来最大的困扰和挑战。
为此,有人甚至提出从台湾撤军,先东北而后图台湾。当然,这个建议被无情地忽视。声东击西不仅是一种战术,他更是一种战略上的选择。如果台湾在日方控制下,东北的大战必然会让国防军在战略环境下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这对日方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他们为什么不惜如此代价,竭力维护台湾的控制权的缘由。
国防军在台湾战事上的久拖不决,却愁坏了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华人华侨们。相对于国内的部分民众来说,他们对于一个国家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