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看着五国势大,形势对魏国极其不利。魏王几乎要放弃了,想让慕容建中先撤军回国,再做打算。
慕容建中却不以为然,向亲自前来劳军的魏王陈说利害。
“此次魏国攻赵,名为救援卫国,实则为削弱赵国。如今赵国虽败,但元气未伤,休养生息几年尤有复仇之力。若不趁此机会彻底打败他,必将后患无穷。且我军未败,却因为五国出兵而撤退,必然会衰我军威,涨他国之气。有此一次,彼时魏国再次攻打他国,五国必再次联合。不若趁机打败他们。今后遇到魏军,诸侯也会投鼠忌器。”
魏王有些意动,但还是觉得五国联军不好惹,无法轻易取胜。
慕容建中却自信满满地向魏王保证,五国联军不足为虑,此战定能取胜。魏王还是不放心,又从国内调来五万人,3000辆战车援助他。
慕容建中之所以这么有自信,敢以十五万人迎战四十万人。不仅是对魏军战力的自信,最主要的是这四十万人并没有合兵一处,力量并不集中。而且还有目的地向邯郸靠近。这样的情况类似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兵力超过解放军,却因为力量不集中,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他完全可以参照淮海战役,以劣势兵力打败五国联军。
想好了战略,慕容建中马上实施。
首先,他让魏军狂攻邯郸三日,让赵侯以为邯郸危急,急令晋阳方向的赵韩联军火速赶来救援。赵国将领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地往邯郸。慕容建中见他们上当,留下八万人继续攻打邯郸,同时也监视其他方向的援军。他亲自领剩下的五万人在井径口(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啊。是韩信背水一战的地方。)设伏。赵韩联军因为急于赶路,守备松懈,慕容建中的偷袭之下,损失惨重,赵军的残余部队撤往邯郸。韩国则不堪重负,率先撤军;
击败韩赵联军之后,慕容建中马不停蹄地亲自率领五千精骑袭击中山国的国都灵寿。中山国是五国中力量最小的。这次联合抗魏,它几乎把国内所有的军队都派出去了。哪里能挡住慕容建中的袭击。中山国守将见抵挡不住魏军,识趣地开城门投降。数日之内,中山国接连丢失城池,最后,只剩下灵寿还在抵抗,其余城池都归降魏国。中山国危在旦夕,中山国将军如何坐得住。连招呼也没有和燕国将军打,就直接带军回国。燕军将领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何况人家还有正当理由。只好自己独自领军驰援邯郸。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慕容建中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中山国。那不过是吸引五国注意力罢了。慕容建中只率领五千人在中山国搞破坏。其余九万人却早已分为几股,昼伏夜行,逐渐靠近燕国与中山国大营。在中山*队离开后,对燕军发动突袭。燕国的兵力本就不如魏军,再加上被偷袭,不知所措。一番大战下来,燕军溃不成军。燕国将领也只好撤军回国;
两次大战之后,只剩下齐国还没有被打败。齐国见其余四国的军队都被击败,一下子慌了神,不敢跟魏军作战,急急忙忙地撤军。可慕容建中却不准备放过它。在齐军渡济水的时候,慕容建中率领魏军半渡而击。齐军大败。狼狈撤回临淄。齐王见到齐军的狼狈样。破口大骂慕容建中。
击败了援军之后,慕容建中又带着魏军包围邯郸。赵侯见魏国势大,援军又都被击败,十分恐惧。慕容建中趁机提出割让晋阳给魏国。赵侯无奈,被迫答应了。
轰轰烈烈地五国抗魏,以魏国的胜利而告终。此战之后,魏国成为了北方的霸主。慕容建中也因为此战而彻底名扬天下,被他国所忌惮。
此次魏军攻打秦国是因为慕容建中见秦国经过第一次变法之后,国力增强,逐渐有了霸主之姿。心中忧虑,向魏王建议削弱秦国。魏王对西边的秦国也很厌恶,就同意了。
秦国经过第一次变法之后,虽然国力渐渐强盛,但还尚且不如魏国。尤其是秦军更不是魏武卒的对手。被慕容建中包围了定阳。形势危急,秦公急忙向山东各国求救。
燕、赵、韩等国畏惧魏国,不敢真的出兵,只是意思意思,赚吆喝。楚国近几年虽因为魏国的强大,有些要疏远魏国的意思。但终究没有出兵。山东各国,只有齐国是真正派兵救援的。因为秦国路途遥远,中间还隔着魏国和韩国,直接救援不太现实。齐王就下令攻打魏国边境。
此时的魏军主力都在西陲。齐魏边境仅有一万人驻守。在田忌和田夕的猛烈攻击下,魏军损失惨重。一万人只剩下三千困兽大营。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但田夕却还是不敢大意。不断派斥候打探魏军援军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