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页)
三,不过总的来说,没在这方面搞出更多过火的事情。
但刘启却大不一样了,早在当太子时,晁错就在耳边宣扬“诸侯坐大”的危害性和“削藩”的必要性,其心里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件大事。虽然老娘窦漪房建议他“不要操之过急”,但强烈的“责任心”,让他有些坐不住。
因此,晁错这份削藩策呈上来后,刘启把公卿、列侯、宗室等文武大臣召集一起商议。而这一次,朝廷上却出奇的平静,几乎没什么人反对。当然也有个例外,窦婴是唯一一个唱反调的人。
大家不反对也是无可奈何之举。申屠嘉强争了一把,死了;袁盎反对了一下,走了。混个一官半职不容易,没必要拿着身家性命和晁错死磕。既然皇帝你听他的要削藩,那你就削吧。
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中,晁错讲出了“削藩”的具体办法:觅诸侯之罪。也就是说,在去刘启亲戚身上挑毛病,按个罪名抓起来,趁势躲了他的地盘。
这真是一个简单便捷的好办法,也是一个不知所谓的办法。这种办法,只有晁错这种个不懂世事、不通人情的狠角色敢提出来。
而有趣的是,33岁的刘启却点了点头,认为这个办法不错。年轻,还是太年轻了。
晁错提出了办事方略,找到了解决办法,可他漏掉了一条:保障机制。
用他的话来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可如果人家真要反了的话又该如何应对,却没能提出来。这对他来说是危险的。
应该说,他还是个没经世事的书生,只有谋划大略的智商,却没有付诸实施的手腕。一根筋似的往下捅,捅不死别人,就会捅死自己。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
第二天,刘启去未央宫向老娘请安,窦漪房把他叫到了身边,让闲杂人等推出去后,问道:“皇帝以为晁错何样之人?”
“忠诚之人,朕之股肱。”
“以老身看来,忠诚为实,但股肱难当。记得贾谊吗?晁错与其有相似之处。”窦漪房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儒生急进,可听其言,不可施其政……削藩之事,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
“朕何曾不知此举危险,但诸侯已尾大不掉,长此以往,如何了得?父皇在世时,也对削藩之事多有议处,母后应该是清楚的。”
“紧病需要慢治,急则生变,你可要三思。”
刘启躬身答道:“朕谨记母后教诲。”
就在窦漪房和刘启谈心时,晁错也得到了个消息——袁盎进未央宫,于太后面前言“削藩”之弊。
晁错很生气:前段时间差点置我于死地,现在又开始折腾了,不先收拾掉你,简直没了天理。
有了这个想法后,晁错很快行动了起来。在他的授意下,几份弹劾奏章很快送到皇帝的案前。弹劾的理由是受贿,具体说来就是收了吴王刘濞的贿金。
晁错的办事效率也不是盖的,这边让人送弹劾书,没等皇帝发话,就直接派人把袁盎给抓了起来,投进廷尉大牢,轮番审问。要说这也算是他的职责范围,御史大夫嘛,要监察百官,虽然把公报私仇的行为干的有点明显,但也并不算违规。
这一下该袁盎难受了。
这段时间他在京城到处溜达,没想到一不小心溜达进了廷尉大狱,真可谓是一次质的飞跃。
好在他是吴国丞相,有这么个身份,免了几顿打。虽然皮肉没怎么受苦,可还是受了不少窝囊气。在廷尉署,他扯着嗓子和张欧吵的不可开交。张欧抹了一把脸,然后两手一摊:不是我要为难你,是晁大夫在找你麻烦;再说我也没打你,对得起你老兄了。
张欧对付不了袁盎,但有人能对付。很快晁错亲自赶来,带队把袁盎结结实实地审了一番。并很快给他判了刑——斩决,财产充公。
袁盎那个气呀,要不是有人按他,早冲上去给晁错一个耳刮子。你小子也太胆大了,给我定这么个罪名就敢要我的命。
袁盎也不算冤枉,他的确收了刘濞的钱,并且收的还不少。他在吴国这些年来,闲来没事就找刘濞喝酒,顺带收一些好处费。
要说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刘濞是吴王,袁盎是丞相;一个是领导,一个是下属;领导给下属发奖金,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要是连这钱都不拿,绝对是个傻子。如果这都算是受贿的话,那天底下就再也找不到清廉之人了。
并且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