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页)
可也有一种题,是无论你费多少力气,都跟时政乃是国家民生扯不上关系的,这就有些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了,而这道题便是如此。
不过这对薛庭儴称不上难题,在他那个梦里,曾有名士对科举化为了两个类目,一种就是之前所讲的,取大义。还有一种,则是取小义。
而这个小义可不是字面上的小义,而是你从这道题里意识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一定要拔高,无限拔高,贴近圣贤。同时要深刻的剖析自我,不光要剖析自我,还要剖析某一个大众,并对此进行着最深刻的思索。
薛庭儴一面想着,同时执笔蘸墨,写出一行小字来。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八股中的破题一股就算明了,圣人问自己学生,我借圣人问学生,发省自我。
一般情况下,写八股文,破题破得妙,只要这道题写的格式不错,能自圆其说,就几乎不会有错。
薛庭儴下笔不停,写下承题一股——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此承题也就是点明自己破题之意,圣人作为老师,怎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学生谁超过谁,既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
……
薛庭儴笔下如飞地写完这道四书题,写完后,他并没有着急去写下一道题,而是坐在那里闭目养神。
县试考五场,每场都是一天的时间,所以他并不着急,而是在脑中默默回想自己之前写的文章,思索哪里有错,还需补充的,顺道为接下来的那道题打腹稿。
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始写那道五经题。
写完了两道题,外面响起了鼓声,却是提醒考生可以饮茶或者上茅厕了,若是有腹饿者,也可以提前进食。
考场上可以带自带食物,但除了用来磨墨的少许清水,是不允许带其他水的,也就是说要喝水只能自己买。
薛庭儴打开考篮,从里面拿出招儿之前做的大饼夹肉,饼子是薄饼,肉?
第76章 第76章
==第七十六章==
作为这次县试的主考; 徐县令同时也是判卷人。
他一个人要在短短的一日里判数百张卷子; 并要在第二场开考之前放榜,自然要挑灯夜战,彻夜不眠。即是如此也不一定能完成; 所以徐县令心里是希望考生越早交卷越好的。
薛庭儴那么早交卷; 他也有些诧异,可当接过卷子只是扫了一眼; 他就知此人绝不是自暴自弃; 胡乱作答一通,才提前交卷。别的不说,只凭这上面端正秀润的字; 任是哪个考官也挑不出个错来。
不过即使心中欣赏,徐县令也不会说出来; 这是官场大忌。
等薛庭儴离开后; 他才定睛去看面前的卷子。看完后,抚掌大赞,只差明说此试卷堪称完美。
其实作为科举的第一步; 县试的主考官是非常尴尬的; 即能作为堂堂一大县的知县,必然是正经科举出身。论起科举经验,徐县令可谓是极为丰富; 什么样的题他出不了; 可偏偏他是院、府、县试中; 最末一位; 出题得是斟酌了再斟酌。
他出的题不能太难,不然后面府试、院试题目容易,不是扫了上峰的面子?也不能太易,这样降低了县试的难度,于己不利。
为了这次县试的题,徐县令可是斟酌了又斟酌,才定下这道正场中最重要的四书题。既不会喧宾夺主,又不会太简单。
因为题目太中庸,就会显得文章不出彩,而要想把一个平庸的题目写得夺人眼球,就需要一定功底了。
徐县令所赞正是这一点,于他来看,这张卷子破题之巧妙,你乍一看去不会觉得惊艳,可细细品过去却发现此题除了这么破,竟没有比此更为合适的方法。
至于另一点,就只有科举经验丰富之人才能看出了。徐县令年逾四十,若论起他的人生经历,只应了一句话,否极泰来。
前三十年他屡试屡落,近四十的人还是‘童生’。童生虽叫老爷,可并不代表童生都是老的,越老的童生越不值钱。可突然他有一天开窍了,一路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人人都说他是厚积薄发,只有徐县令自己知道他是开窍了。
而这张卷子就让他看到一个开窍的人。
若这张卷子让他给出一个评语,那就是四平八稳,光明中正。
破题破得恰到好处,承题、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