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何将一座陵墓建在生气盎然的地中海城市的中心?对此,有人从古希腊人的价值观角度来解释。在古希腊的文化氛围里,这种坟墓并没有不体面与阴森之嫌。在希腊人看来,死者的世界黑暗而寂静,出没着可怖的幽灵,人死后就会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解脱之法只有一个:尽可能地为自己赢得死后的荣誉,这样亡灵就会依然存在于活着的人的意识之中;这样才能超越死亡,赋予生命永恒的意义。
幸许摩索拉斯王就是这样做的,他也的确因此而名垂青史了。然而,他的躯体所依赖之物却在公元15世纪前的一次大地震中受损。但人祸甚于天灾,陵墓最终彻底毁于人类之手。1402年,汪达尔人圣·乔万尼率领的骑兵征服了哈利卡纳苏斯,征服者对于这座异教徒的艺术之殿非但毫无仰慕之情,反而深恶痛绝。1494年,为了加固要塞,统治者们毫不留情地把陵墓当成了采石场,甚至连很小的碎片都被送进了石灰碾磨厂,用于大规模建造他们的堡垒圣·彼得堡。摩索拉斯的陵墓就这样渐渐被毁掉了。所幸有少量浮雕幸免于难,其中包括那件由大理石雕成的亚马孙族女战士的浮雕,现今仍保存在英国博物馆内供人们观瞻。
呼啸而过的历史之风会留住永恒吗?面对摩索拉斯陵墓的残砖碎瓦,不知人们会作何感想;面对褒贬不一的说辞,不知人们会如何评断;面对各种似是而非的断言,不知人们能否期待着谜底的解开。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走出偏见的误区腓尼基文明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腓尼基”一词对于多数人而言比较陌生,它被人淡忘已有3000余年。它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兴起的一个民族,一个城邦国家,一种文明,也是一个为时人所憎恨的民族。时过境迁,该如何看待这个谜一般的民族?
公元前13~前11世纪,在今天的叙利亚境内,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的地方,活跃着一个不知从何处来的民族,她的名字叫“腓尼基”。“腓
尼基”在希腊语中是“紫红色”的意思,可它为何成了一个民族的称呼呢?这其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奥秘。
据说,在当时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令他们懊恼的是,这种颜色很容易褪去。他们都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些人因为会生产一种绛紫色的颜料,所以总是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似乎他们的衣服总也不会褪色,即使穿破了,颜色也跟新的时候一样。这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就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在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各种著作中,对腓尼基人都颇有微词:他们苛刻、狡诈,用一艘船的油从西班牙人手里换取不计其数的白银,以致差点压沉了他们的船只;他们对居住在非洲内陆的黑人横征暴敛,毫无恻隐之心,推崇那些最能榨取民脂民膏、待民如虎的总督;他们不耻于做强盗,公开拦截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抢劫船上的财物,搞得人心惶惶;他们还贩卖奴隶,甚至耍诡计诱骗自由人为奴隶,比如将靠岸者的船推入茫茫大海中,使其失去交通工具而被迫为奴……真可谓劣迹斑斑,周边的民族对之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正是靠着这些见不得阳光的手段,古代腓尼基人积聚起了巨额财富。腓尼基最大的城市推罗的富庶在古代作家们的笔下,让人展开最丰富的想象都不为过,“街上堆银如土,堆金如沙”。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在人类造了第一只简单的船只之后的很多很多个世纪里,人们来到水天连接之处,望着浩淼的海洋,却步不前,因为那里全是黑暗的失望和死亡。之后,来了腓尼基人,他们没有这种恐惧。腓尼基人不愧为最勇敢的探险家。往日令人生畏的海洋刹那之间变成了平安大道,地平线的危险变成了神话。
相传,2600多年前的一天,埃及法老尼科想杀一杀腓尼基人的威风,同时又想开辟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航线。他把几位腓尼基最优秀的航海家召集到王宫里来,对他们说:“听说你们经常自吹腓尼基人最善于航海,我让你们从埃及出发,一次也不向后转,而且海岸始终要在右边航行,最后回到埃及。如果你们做不到,现在就对我说,我也不会惩处你们。但是今后就不要再自吹自擂了。如果你们能够做到,我一定重赏你们!”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