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旁诰蘼贡磺寰�钡簟�
。。
杨嗣昌的英明(3)
崇祯慌乱之下,急调正在剿“刁民”的洪承畴、孙传庭保卫京师,洪出任蓟辽总督,孙出任保定总督。
杨嗣昌的议和计划由此失败,而等着他的是农民武装。
杨督师之死(1)
由于中原洪承畴、孙传庭的兵力全都调到北京附近,而且清军撤退后,崇祯皇帝又没有及时向中原回防,致使中原空虚。一时间,在湖广接受招抚的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六日重举义旗,并且大败左良玉所统率的官军,原先接受招抚的各部农民军纷纷起兵响应。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也纠集旧部,进入河南。形势急转直下,喜欢把人往监狱送的崇祯立即下令逮捕直接责任人——督师总理熊文灿。熊文灿倒不如称为笨熊,如果不是洪承畴与孙传庭以及左良玉在中原,胆小懦弱的他就被扔进监狱了。
这个时候的崇祯想到了推荐过熊文灿的杨嗣昌。杨嗣昌也明白这个道理,自己推荐的人出现了问题,自己肯定要负责任。而这个责任就是要他亲自前往湖广代替熊文灿督师,当初,杨嗣昌提出的“安内”现在就需要他自己来亲自实现了。
杨嗣昌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能预见到任何发生的事情所引起的后果。在他面前有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他是必须要去“安内”的;第二,现在提“安内”似乎有些晚了;第三,他此去肯定是九死一生。因为即使不被农民武装打死,也会被朝臣们骂死。首先是农民武装开始蓬勃发展,其次是他推荐的笨熊失败,最后,他当初曾主张增加的剿饷、练饷招来朝野上下许多人的反对。这一切都让他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很久。于是,头脑清醒的他不等崇祯开口,就主动要去湖广,代替熊文灿那只大笨熊督师。
早先他刚与崇祯见面时,他就提出了增加剿饷、练饷、增兵事宜。事实上,他增兵增饷是为了实现“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按照他的设计,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即四个正面战场,要这四处的巡抚以“剿”为主,以“防”为辅;延绥、山西、山东、应天(南直隶)、江西、四川为“六隅”,要这六处的巡抚以“防”为主,以“剿”为辅,这四正、六隅加起来就是“十面张网”。总之,不论主战场在哪里,都要布下罗网,形成围剿之势。他当时就向崇祯保证,下三个月苦功夫,了十年不结之局。
杨嗣昌是个人才,一年后,这一计划显出威力,熊文灿大力招抚,张献忠等部农民军陆续接受招抚;洪承畴、孙传庭在陕西围追堵截,李自成等部农民军几乎全军覆没。至此,造反大军已扑剪殆尽,“十年不结之局”似乎就要了了。
但是,也只有他自己明白,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前提条件是与满洲人议和成功。可如我们所知道的,与满洲人的议和并没有成功。当皇太极挥师南下,崇祯皇帝把中原大半兵力调到北京的时候,他的这种理想就顺理成章地破碎了。
但是,崇祯皇帝似乎还不知道杨嗣昌理想的破碎,他在与杨嗣昌探讨“安内”的方法时,杨嗣昌只能凭借想象了,第一,对李自成部要用离间,第二,布置兵饷运输,第三,希望他能封左良玉为“平贼将军”,以鼓舞士气。
最后,他决定把督府设在襄阳,然后又重申对满洲人还是以招抚为上策。虽然,他知道此时的满洲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要大明的银子了。但他还是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崇祯听,在他看来,自己只要活着就应该把正确的方法传授给皇上。
该年九月初六,崇祯在平台为他饯行,并且送给他一道亲笔书写的诗:
盐梅今暂作干城,
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
还期教养遂民生。
当杨嗣昌读完这首诗,他几乎想哭出来,“盐梅”是调味之品,喻指整治国家所需之贤才。崇祯的意思太明显了,希望他能马到成功。
杨嗣昌心里明白,自己这一调味品是苦的。
二十多天后,他到了襄阳,第二天就在行辕中升帐理事。他的思路很清晰,在各路农民武装中,张献忠最难对付。为了全力对付张献忠,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斩张献忠者,赏银万两。
。 想看书来
杨督师之死(2)
张献忠立即派人在杨嗣昌的行营衙门中张贴传单,上面写着:“有斩阁部(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