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美国最好看的犯罪实录《冷血》
一桩真实轰动的命案,两个内心扭曲的罪犯,众多关联密切的人物,长达六年的全程纪实追踪,都被作者忠实地记录在作品中,这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的开先河之作,由美国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创作的《冷血》。南海出版公司引进出版了这部堪称“美国纪实文学的一座高峰”的经典作品。
杜鲁门·卡波特早年进入美国最著名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打零工,期间他创作的短篇小说经常发表在《纽约客》和《大西洋月刊》上。1946年,他的短篇小说《米莱亚姆》获欧·亨利奖,为他赢得了出版商的注意,先后出版了几部较有反响的小说,如《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听到了缪斯的声音》等。此后,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尝试全新的写作手法,希望创造出一种文体,能够把他的小说技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结合在一起。
于是,卡波特历时六年,调查了1959年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起震惊全美的凶杀案。他根据与被害者的邻居及在监狱中等待处死刑的两名凶犯所作长谈的记录材料,写成了《冷血》。作品首先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引起轰动。1965年,《冷血》出版单行本后,立即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并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为卡波特赢得了国际声誉。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赞誉“杜鲁门·卡波特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冷血》臻于完美,韵律天成,字字如金。”《纽约书评》认为它是“有史以来,美国最好看的犯罪实录作品”。由于卡波特首次将《冷血》称为“非虚构小说”,因此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一种文学流派的重要标志。他开创的这种崭新的纪实文体,由于有真人真事报道的可信性同时又具有艺术作品的感染力,美国作家群起而效仿,非虚构小说从此在美国开始风行。
据《冷血》中文版责编翟明明介绍,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普遍推崇,除了因为它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价值外,还因为它在叙述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时,较好地具备了至今为〃非虚构小说〃所遵循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场景变换迅速而角度多变、作者以〃采访者〃的视角在作品中直接出现或隐而不见,来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或解释当事人的动机,或提出使人深思的深刻问题,目的在于启发读者对社会和周遭世界作更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冷血》问世40年来,仍然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也充分显示了这部作品的经典性和影响力。
2006年初,重现卡波特创作《冷血》前后点点滴滴的影片《卡波特》一举摘取了第78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奖。此外,卡波特创作的反映纽约名流圈生活细节的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也曾于早年被搬上银幕,由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出演,至今风靡世界,历久不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冷血 第一章(1)
霍尔科姆村坐落于堪萨斯州西部地势较高、种植小麦的平原上,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被其他堪萨斯人称为“那边”。这里距科罗拉多州东部边界约七十英里,天空湛蓝,空气清澈而干燥,具有比美国其他中西部地区更加鲜明的西部氛围。当地人操着北美大草原的土语,农场主们说话时带有浓重的鼻音;男人大都穿窄边裤,戴斯泰森毡帽,穿尖头长统皮靴。这里土地平坦,视野极其开阔;旅行者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马群、牛群和像希腊神庙一样优雅耸立着的白色谷仓。
霍尔科姆村也可以从很远的地方看到。不过,这里没有什么景致,只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建筑。圣达菲铁路的主干线从中间经过,将小村一分为二。这个毫无规划的小村庄的南部流淌着棕褐色的阿肯色河,北面是第五十号公路,东西两侧是牧场和麦田。这里的街道没有名字,没有遮拦,没有铺柏油,每当下过雨雪之后,厚厚的尘土就会变成肮脏的烂泥。在小镇的一端有一座荒凉陈旧的水泥建筑,屋顶上立着一块灯光标志牌,上面写着“舞厅”二字,但是舞会早已停办,标志牌也有好几年没亮过了。附近还有一幢建筑,用金箔薄片做成的招牌———霍尔科姆银行,安装在一块脏兮兮的玻璃窗上,但招牌和银行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早在1933年霍尔科姆银行就已倒闭,以前的账房改成了公寓。这里是镇上仅有的两座“公寓”之一,另一处公寓房子摇摇欲坠,因为当地学校很多教师住在那里,所以被称为“教师公寓”。但是霍尔科姆大部分住宅都是一层的木结构房子,前门带有门廊。
靠近火车站的南边,有一所破败不堪的邮局。邮局的女负责人面容憔悴,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