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李俊:哥哥如若不弃(第1/2 页)
第145章
李俊:哥哥如若不弃
“哥哥,如今这山里都是逃户,老百姓真活不下去了啊!”
李俊长叹一声,灌了一口闷酒。
“既然活不下去,何不落草为寇?”刘唐那撮红毛在篝火的映照下如火焰一般燃烧,瓮声道:“打劫一些大户,劫富济贫,岂不快哉。”
李俊苦笑着摇了摇头:“不是我等南方人没有造反的勇气,只是这江南不像山东,造反很是艰难,山都是大山,人迹罕至,只有水匪才能劫到一些钱粮,山贼根本没出路啊!若是做水匪,却又只能往那鄱阳湖里去了。谁管山里人的死活啊!”
“江南和北地确实不一样。”
晁盖回想了一下这一路上的画面,颔首道:“我等从山东一路走来,那亳州还没什么两样,过了淮河,地理气候便迥异了。那六安金寨,绵绵不绝的大山,没田便是没粮,想劫大户都没处劫。”
地理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山东自古多响马,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时,童威、童猛齐齐一声叹息:“俺们兄弟从十三四岁起,就跟父亲一起贩盐,十里八乡到处都走遍了。官差巡检要抓俺们,大盐枭也容不得俺们,只能每人背着二三十斤私盐,钻山沟卖给那些逃户,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几个铜子。讲真的,那日子过得还不如乡下佃户。”
“后来跟了李俊哥哥在长江上做私盐贩子,这日子才好了起来,至少不愁吃喝。只是想衣食无忧,还是难啊!”
“这年头,想填饱肚子怎就那么难呢?”
曹杰既然想赚他们上山,听到他们生活艰难,自然是好的,只是心中还是很疑惑,于是问道:
“我看你们留在地窖里的盐也有不少,价值上千贯,怎赚不到钱?”
“不瞒哥哥,这私盐其实是不愁卖的,只是……在那江面上我李俊倒还有些能耐,这上了岸来,就像鱼儿离了水,施展不开手脚啊!如今各地都设置了盐关……唉!一言难尽!”
盐铁茶,都是朝廷垄断的行业。
朝廷为了稽查倒买倒卖而设置关卡,却不去想,如果官盐价钱降下来,私盐贩运自然终止。
问题是私盐价钱每斤仅数文,官盐价钱乃数倍。
官盐不但价贵而且色黑有泥土味,私盐不但便宜而且没有大的苦涩味。
于是一些不法商人在巨大利益面前,不惜舍命一搏,通过水路陆路私运,干扰官方专卖市场。
这样一来,官盐卖不出去,官府税收日减,所以花费巨额资金设关盘查。
这种办法只稽查而不征税,原意是好的。
可盐关高楼上许多士卒往远处瞭望,盘查关口文武官员傲慢神气,参与贩运的民众结伴而来,远远看见便四散而逃。
那些背负肩挑的,被盐官追赶鞭打,得了钱就放走,不给钱则法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合法的过往商旅也要全部搜查,于是同样遭受盘剥。
那些合伙搜刮的官兵,常常满载而归相视窃喜,只苦了百姓。
但朝廷也只得了十之一二的税收,大头都被一层层贪官污吏给吃了。
如此乱政,也不知那些吃肉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唉!各处有各处的艰难啊!”
曹杰再在脑海里回忆着周围地势,无奈摇头。
从华夏地形图上看,在东部一片绿色的平原中,只有大别山(古衡山)耸立在淮河与长江之间。
这是一个理想的战略制高点。
占据大别山,向北可以俯瞰黄淮海平原,向南可跨越长江,冲击长江中下游平原,向东可以直扑长江下游南岸的重镇扬州,向西可威胁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江夏(武汉),战略地位十分可观。
可实际上,大别山区的大多数地方开发较晚,直到明代,史书上还有“自六安以西皆深山大林”的记载,周围地区,更是穷得揭不开锅。
这样一来,大别山显然并不适合作为造反根据地了。
没田,就是没粮;没粮,就是没人;没人,拿什么争霸天下。
而揭阳岭,便属于大别山最南端的尾脉了。
“李俊兄弟,童威童猛兄弟,实不相瞒,我等确实是准备造反的。”
曹杰大大方方,振臂一挥说道:“如今在山东,都知道那陈希真在沂州造了反,其实我梁山早在两年前便准备揭竿而起,只是判断时机未成熟,起事难成,便忍耐了下来。只等聚集了精兵强将,到时候共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