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1/4 页)
又有齐国公陈翼之后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夫人,治国公马魁之后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夫人……更有忠靖侯史鼎的夫人,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锦乡侯等等等等。
百年之后,他们的爵位已经不如之前,但虎老威犹在,又世代和贾家交好,是贾家在京城中最大的关系网,自然是要好好记住的。
照理也该如此。
但黛玉被宝钗指点了一番,却还是不曾完全记全,微觉头疼,倒是十分佩服宝钗的本事,能够见得一面,就把人给记得全了。
在席上,黛玉安静的吃着果子,她到底还只有十二岁,并未完全长成,虽然已经是一个绝世美人的雏形,这个谁都能看得出来,何况又气度不凡,但终究是没有完全长成的宝钗引人注目的。感到身量高些、年纪大些,又能交际说话的宝钗吸引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她便松了口气,想起惜春来,却也不知道那边怎么样了。
外面正排着大戏,里面又是众多女眷在那里谈话聊天,她的心思却是飞得远了。
不多时,宝钗推了推她,笑道,“往常在府里,不是最是伶俐不过的?怎么今儿成了个闷口葫芦?”
黛玉只是笑笑,不说话。
刚才有几个同龄的姑娘被带了过来。贾家请的多半都是豪贵世家的女儿,以她们的身世,自然是更愿意和黛玉说话,只是黛玉神情淡淡,不过维持基本的礼仪,没有什么热情,看来身体又怯弱,似乎身体不好的样子,就没有和她多说了,相比之下,宝钗却是长袖善舞,而且学识渊博,礼仪周全,全不像是商人家的女儿,自然就把这些姑娘们都给吸引过去了。
宝钗却并不想让她这样坐下去,只是说道,“你知不知道,这京中还有一个女学的?”
黛玉还真不知道。
她从史书中找到了历史变化的原因,那位东安郡王穆融。此人带来了大大小小的蝴蝶效应,有些效应还很不可思议。但从他的一生看来,相当明显,这就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家伙,对于现在的男女地位觉得天经地义。黛玉从不觉得,他给这个时代的女子地位带来了任何有益的变化。
所以,怎么会有一个女学的?
不过听到这个词,她也是相当的感兴趣,便追问是什么女学。
宝钗哑然失笑——感情,之前的话她压根儿就完全没听见啊?当下细细的和她解释起来。
却原来是丰平候的后人,一位叫甘仪的才女,少年丧夫,寡居在家,却并不只是以针线为业,反而把夫家,也就是理国公柳家的女子一个个都教导得知书达理,故此很有些名气。后来,也有不少达官贵人就把家中的女孩子全部往理国公家里面送了,他们家中倒也很通情达理,见小小的形成了一个规模,非但没有阻止,还给她另辟了一个院子,由她居住。
现在她年纪也不小了,算来还是现任袭爵的柳芳的长嫂呢,而她家中的侄女,则嫁到了北静王府,就是北静王妃,她年少时也听过她的教导的,北静王水溶年少风流,而且,又有王爵,能攀到这样的亲事,甘仪的能力,自然是更加的被人赞叹了。
这是一个文人士子们一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又一边希望能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年代,一边说要以针线为业,一边才女又极受欢迎,可以说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了。宝钗可以说便是这种观念下的标准产物。
她把这事情细细解说一番,黛玉也就明白了。
那里可是大家小姐的聚集地啊,就难怪宝钗有些难以掩饰的羡慕了。
在那里能够学到什么才艺难说,但能够学习接人待物的礼节这是肯定的,更是从小就能和其他家族的姑娘打好交道,为以后的交游也能打好基础——要知道,她们这些姑娘,就是下一代的世家大族贵妇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啊。
算是相当于提前搞好京中官员内眷的关系?
这样说来,女学的存在也就不以为奇了。
黛玉奇怪的只是,为何贾家一点这方面的议论都没有,更没有把姑娘送去参与那些聚会的举动?想来想去,多半还只是身世作祟,然后还有父母长辈之间的意见问题。
她虽说不曾听见之前的谈话,却至少知道,今天来的那些小姐,基本上都是公侯门第之家的嫡小姐。庶出的小姐虽说也是主子,但身份到底要差上一筹。
然后呢,比如说王家那样,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儿都不教导认字的人家,也不会把女孩子送过去。王夫人和王熙凤当初都是嫡女,但不就都是在嫁到贾家之后才开始认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