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页)
缓玫弊錾�笏橇先掏创�怼�
失败是成功之母,宫学斌毫不气馁。他亲自带人去招远,到即墨,四处取经。听说北京有做粉丝的专利,便又一门心思赴京考察。那是个寒冬腊月冻掉下巴的季节,临走那天,他惦记为上粉丝厂正挖掘的大口井,特地到工地看望施工的人们。还到夜间看工地的工棚,摸了摸取暖用的煤炉子,当即心里就直犯嘀咕:伙计们多烧点煤炭不怕,怕就怕不小心失火啊!
也许这就是预兆吧?就在宫学斌赴京期间,看工地的三个职工为了取暖,把床挪到煤炉近前,并在四周用草帘搭起一个棚中棚。晚上,他们用上等的大同煤块把炉子烧得火红,结果火红的炉子烤焦草帘,引起冲天大火。两人当场被烧死,一人虽火里逃生,却留下终生的残疾。。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窑场十年显身手(19)
从北京风风火火赶回来,宫学斌听董永寿和刘华腾大哭小嚎地汇报了事故发生的经过,眼泪犹如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滚。他捶胸顿足,一颗心就像丢进油锅里,真叫个后悔啊!
假如赴京前在工地看到取暖的炉子,把心里犯的那些嘀咕跟大伙说说,嘱咐嘱咐,或者干脆就地开个现场会,严格规定睡觉一律不准生炉子,也许死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宫学斌压根也没有想到,他们睡觉不仅把炉子生得很旺,而且还自作聪明地搭个什么棚中棚,这不是明摆着自己把自己往火堆里埋吗?
假如这次不去北京出差呢?就蹲在家里,像以前那样,天天晚上三五次地起夜检查,可能火灾也就避免了呢!宫学斌记得,有一年也是个严冬的晚上,几个毛头小伙在瓦坯棚里守夜值班,嫌炉子里的火不旺,便把盖棚子用的草帘扯下来点着,就在烟熏火燎中睡下了。结果被他巡夜时发现,直撵得一个个嗷嗷乱叫,人人身上挨了不少紧追不舍的砖头瓦块,要不,那一次也可能就要了他们的命了!
假如……
天底下哪有什么“假如”呀!那是一剂有钱也买不到的后悔药!
天上不会掉馅饼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但吃一口也总不至于饿着。自从“光明”牌粉丝失去“光明”以后,宫学斌很快从“黑暗”中找到了新的“光明”。他在赴京考察粉丝专利中醒悟,以玉米代替传统的绿豆原料做粉丝,实际上就是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异想天开。舍小本难能赚大钱,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
宫学斌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同时也由此想到胶东百姓除了粉丝,自古还有做粉条的传统。粉条粗糙些,呈黄褐色,论润泽和口感,虽不及粉丝优越,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许多人家过年过节,来人来客,白菜豆腐炖粉条,就好这一口呢!
这粉条以绿豆为原料的,俗称“绿豆粉条”,以地瓜为原料的就叫“地瓜粉条”。他和他的幕僚们一合计,地瓜是当地高产量的农作物,价格低廉,用来做粉条,成本自然会低。因此,他们立马追风,盘炉灶,垒锅台,买大缸,置漏勺,很快操办起一整套家什,拉开架式,以传统的手工艺开张做起地瓜粉条来。
挨过马蜂螫,就应该学会躲避。这一次上马漏粉,宫学斌专门从招远请了个老师傅,这人叫王宝恒,50来岁,真正的一身祖传手艺,水泥池子浸泡原料的水,他伸手一试,就知道多少温度。他还能根据水面上冒出来的气泡,判断什么时候用新水透出旧水来。泡料是篇大文章,如果做不好,上磨磨出来的粉,不仅量少,而且质地也差,黑不溜秋,没个韧劲儿。
将磨出的粉,再放进糟子里经过十几分钟的沉淀,才能上盆过箩。过箩必须用120目的箩,你如果问个为什么,王宝恒是绝不会轻易告诉的,包括泡料的水温,以及新水透换旧水的时间掌握上等等,约定俗成,凡中国祖传的手艺,都有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心诚石头也会开花,宫学斌才不相信什么意识呢!他又一次打出妹夫刘福坤的牌,让他和王宝恒单独住一个宿舍,一早一晚,铺床叠被好生侍候,每天三顿饭,热汤热饭顿顿送到身边吃。除此以外,不但月月给高薪,还开大会反复强调,嘱咐大家要尊重师傅,见了面先打招呼,先问好。如果有哪个胆敢惹得师傅不高兴,你丢了我的脸面,我就敢砸断你的腿!
人心换人心,八两兑半斤。王宝恒天天蹲在蒸汽弥漫的灶台上漏粉,从来就没耍一次熊。行家里手都明白,地瓜粉条的重要质量标准是看它的韧性。韧性强,不仅口感好,吃着劲道,而且做菜耐火,不易烂糊。要做到这一点,用淀粉糊合成的淀粉团就必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