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页)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专以讨得君主的欢心为喜悦;有安定国家的臣,
以安定国家为喜悦;有顺应天理的人,当他的主张能行于天下时,他才去实行;有伟
大的人,端正自己,天下万物便随之端正。”
【读解】
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不仅人各不同,人品各异,就是从政的品格也有高低不同。孟子这里所列举的
,就是几种不同的从政品格。
“君人者”专以阿谈逢迎为务,尽妾妇以道,是宦官宠臣之列。
“安社稷者”是忠臣,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忠也往往有愚在其中。
“天民者”替天行道,不限于一国一君,如伊尹、姜太公之类。
“大人者”有圣德感化万物,领袖群伦,正己而天下平,是尧舜禹汤文武等人
中龙凤,百年难遇一二。
孟子显然是赞赏“天民”,尤其是“大人”这样的圣贤级人物的。但不知他会
把孔子和他自己放在哪一个等次上?事关圣人,他既没有说,我们也不好主观臆断,
妄加揣测了罢。
下一篇(君子有三乐)
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ZUo):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
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
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读解】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
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
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
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见本篇13·3)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如果我们不
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
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 五乐呢?
下一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尽心上
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原文】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君子
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①不加焉, 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
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见于面,盎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
而喻。”
【注释】
①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②睟(sUi)然:颜色润泽。 (3)盎(ang):
显露。
【译文】
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望的, 但却不是他的快
乐所在;立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这是君子的快乐,但却不是他的本性所
在。君子的本性,纵使他的抱负实现也不会增加,纵使他穷困也不会减少,因为他的
本分已 经固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色清和润泽, 呈现于脸
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四肢的动作,不用言语, 别人也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