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魏延献败敌之策(第1/2 页)
魏延低头默默地沉思着,心中暗自琢磨道:“如今我方拥有众多兵力,如果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将这些人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出人海战术的优势才行。”
魏延脑海中不断闪过一个又一个军阵画面,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最为可行的军阵便是马其顿方阵中的步兵方阵了。
然而,方阵步兵需要手持长短不一的长枪,哪怕用尖头木棒取代长枪,一时之间,也无法找齐两三万支合适的、长短不一的尖头木棒。
何况,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即便能够将几万士兵排列成整齐的队列,面对敌方弓箭兵和骑兵的猛烈冲击,他们极有可能会一击即溃。
最终,魏延只能无奈的把马其顿步兵方阵放弃了。
而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从天时来看,魏延估计再过两三个时辰,天色便会逐渐黑暗下来。
一旦夜幕降临,失去营寨保护的黄巾军将会陷入一片漆黑之中,无法抵挡官军的攻击,只能任由其宰割。
而在地利方面,黄巾军如今被困于山谷之间,地形对他们极为不利,可谓地利尽失。
至于人和,黄巾军内部早已人心惶惶,如此下去,不用等官军发动攻势,他们自己就可能先行崩溃。
魏延的思维如同超高速运转的机器一般,不停地思索着。
就在这时,魏延恍然大悟,明白了官军为何只是只围不攻的原因所在。
原来,官军实际上是在巧妙地运用心理战术,不断给黄巾军施加一种死亡的心理压力。
当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黄巾军内部必然会产生混乱,甚至可能出现部将砍下主将头颅的情况。
与此同时,官军也在耐心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以避免黄巾军困兽犹斗,在绝境中拼死抵抗,从而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伤亡。
要打赢,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或阵型,让黄巾军无法溃逃,而不得不直面死亡,而奋力拼杀。
也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忽然间,何帅的声音传入了魏延的耳中:“小延,想到破敌良策没有?
咱不着急,慢慢想,总能想出来的。
我们都相信你!
当初那往南阳方向撤退的妙计你都想出来了。
这一次,相信你同样能够想出退敌之策来。”
魏延缓缓抬头,只见何帅脸上堆满了笑容,但那笑容之中却掩饰不住焦急与深深的期盼之情。
从何帅的话语中,魏延方才知晓,原来向南阳撤退的方案竟然是出自自己之手。
难怪自己身负重伤却依然没有被抛弃,如果换作一般的小兵,恐怕早就被丢到荒郊野外去了吧。
不过魏延并没有责怪何帅的意思,只是心中暗自感叹无论身处何地都必须要展现出自身的价值才行。
黄巾军,他们大多都是农民出身。
而对于农民来说,最能够体现其价值的莫过于种地锄地了。
魏延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那些扛着锄头在军营四周游荡的农民们,那一张张充满惊慌与恐惧的脸庞!
锄头……魏延大脑灵光一闪,仿佛抓到了些什么。
突然之间,魏延情绪有些激昂地询问何帅:“军营中的锄头多吗?”
何帅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如实地回答说:“有,而且还不少呢。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嘛,锄头可是家中最为值钱的铁器了,所以即使加入黄巾军之后,大家都会尽量将它带在身边。”
何帅的话音未落,魏延便兴奋地喊道:
“好!好!好!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败敌之计策有啦!败敌之计策有啦!”
接下来,魏延将他的计谋以及具体实施步骤详详细细地向众人讲述了一遍。
听完魏延的话之后,众人都认为这个方法切实可行,于是大家立即开始行动起来。
只见何帅驱赶着更多的人群前往两端防守官兵的士兵那里,甚至连一些老农也被驱赶上阵,只是这些人手中握着的是锄头。
远处有一些眼尖的官军看到拿着锄头的农民被都赶上战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无不觉得胜利离自己更近了一步。
当这些农民到达黄巾军精壮士兵的队伍中间时,他们迅速排成数排,并挥动手中的锄头,挖掘出几条长长的、深浅各异的沟渠。
沟渠挖好后,除了最前面那条较浅的沟外,其他深渠里都站满了黄巾军士兵,他们手持着木棒、锄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