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招降高顺(第1/2 页)
胜利了,得救了,山上的南阳守军不由得泪流满面。
死里逃生,魏延和郭嘉,也是眼眶湿润。
不管是守天水郡城的南阳军还是守街亭的南阳军,他们的顽强,都远远超出魏延的意料之外。
留下防守街亭关隘的人马,魏延就和郭嘉他们往天水郡城方向走了。
两人骑马并肩而行,魏延边走边问:
“奉孝,吾始终不解,为何南阳的将士们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坚韧与顽强?”
郭嘉思考了一会道:“
丞相,只要大家看到尔还活着,或者认为尔还活着,都会顽强坚韧!“
“这又是为何?“魏延疑惑的问道。
郭嘉微微侧头,目光深远,似乎在回忆着那些与南阳军并肩作战的日子,他缓缓说道:“丞相,这其中的缘由,或许比我等想象的更为深刻。
南阳军,无论是最早的老兵,还是后来加入的新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原本都是流离失所的流民。
在过去的日子里,在其他郡县,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命如同草芥,随时可能消逝于世间。
然而,在南阳,他们的家人、父母妻儿得以衣食无忧,得以看到生活的希望。“
“再者,”郭嘉继续道,
“南阳军中的每一个人都明白,只有在丞相的治下,他们才能过上这样有尊严、有盼头的日子。
一旦离开南阳,回到那些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地方,他们又将沦为任人宰割的炮灰,生死无人问津。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坚定了守护南阳、守护丞相的决心。
他们的顽强,既是对丞相的忠诚,更是为自己,为自己命运而做的抗争。”
魏延闻言,不禁点头赞同,心中暗道,这就是这个时空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版本吧。
途中,正当众人商议如何分兵驰援柳城与萧关之际,两名信使策马疾驰而来,告知攻击这两大关隘的朝廷大军已然撤退。
原来,坚守街亭旧隘的那支南阳孤军,在腹背受敌的绝境中,果断撤军,分兵转战柳城与萧关,成功抵御了外敌,确保了这两处战略要地的安全。
回到天水郡城不久,魏延与郭嘉便着手处置关于高顺麾下数百陷阵营俘虏的问题。
此前,在街亭时候,两人已就如何对待敌方伤员与降卒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魏延望向郭嘉,以期待的语气说道:“奉孝,凉州地广人少,是否可以考虑将朝廷的伤兵、降兵留在凉州,让他们参与生产,以充实地方实力?”
郭嘉闻言,微微沉吟片刻后,缓缓摇头:“丞相,此举恐有不妥。
凉州虽广,但其经济基础薄弱,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难以迅速转化为农耕方式。
且韩遂、羌胡等势力及诸多匪患尚存,朝廷留下的10多万伤降兵并非小数,留在凉州,易成匪患。
依吾之见,应将街亭的原地释放,已在天水的,则将其遣送回关中或安置到汉中,以绝后患。”
魏延听后,深以为然,遂决定仅将陷阵营的俘虏带回。
高顺麾下的陷阵营,即便在物资匮乏、伙食简陋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身着沉重达百斤之多的铠甲作战,说明其身体素质与意志力极强。
若将他们纳入魏延麾下,辅以充足的营养补给,他们的体魄与战斗力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与提升,从而蜕变为战场上无坚不摧、精锐绝伦的铁血劲旅。
魏延尤为看重高顺这位陷阵营的首领,视其为不可多得的将才,意欲招降之。
在天水郡城太守府内,高顺已卸去束缚,身姿挺拔地立于魏延对面。
魏延的目光沉稳地落在高顺身上,这位来自西北的壮士,身形挺拔如松,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粗犷而不失坚毅的气质。
高顺的脸庞被岁月与边塞的狂风烈日雕琢得格外粗犷,线条清晰,如同刀刻一般深刻。
那长年暴露在风沙中的肌肤,呈现出一种健康的暗红。
同时,高顺也在暗暗审视着魏延,心中五味杂陈:“
世事无常,仅仅大半年之前,还是这位少年丞相艰难筹措,为并州等边疆军队送去了久盼的粮草,解了燃眉之急。
而今,自己却成为其阶下囚,命运之轮,何其讽刺。
魏延语调沉稳地启齿:“高顺,董卓麾下的雄师,或者说天下至强的并州、凉州联军,已被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