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有上千万字的富士康每月重大事件以及点点滴滴的记录,加上我的分析归纳梳理,一个完整的富士康就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我还想对我所敬仰的郭台铭总裁说:“您是有志振兴中华的华人企业家,您充分利用、发挥了大陆的优势,创造了制造业的奇迹和神话,您应该毫不保留地向中国企业传授您做大做强的成功之道,让大家分享受益。尽管有比亚迪那么几个企业在不断地挖富士康的人才、仿效富士康的管理,但从力量的悬殊来看,目前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与富士康竞争,并构成威胁。”
寻找企业成功的答案
我为什么要冒险来写富士康?
使命使然!
在这个经济学家丛生、管理学者到处指点江山的年代,却鲜少有人俯下身子走进企业,因为企业太微观了,而我们那些饱学的经济学家和殿堂中的管理专家,都是宏观和理论的大师,他们大都不屑于做这种琐碎细微之事。于是,记者就成了中国企业实证和案例研究行列中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人。
2006年,我出版了《三九陷落》一书,我给它加了一个副书名:“中国企业20年危机的‘关’与‘坎’”,后记的标题是“中国企业20年的反思”。我认为,从创业到高速发展,从停滞到衰败,曾经并购重组过上百家企业的三九,最终走上了被别人重组的道路,三九走过的20年历程可算是中国企业的一个标本和缩影。为什么中国企业多灾多难?为什么赵新先这些名动一时的企业家会以悲剧命运收场?
我要寻找一个答案。
答案就在富士康。
我们可以说,中国大陆企业不能和日本企业比较,也不能和欧美的大企业对比,因为我们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的时间也不同。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与富士康进行比较。1988年,富士康到深圳投资建厂的时候,它不过是一个百十人的小厂,规模可能还比不过三九,现在的很多大陆品牌企业都比当时的富士康强大,但是20年以后,高下已经截然不同,恐怕没有哪一家竞争领域的企业可与富士康相匹敌,包括我们认为最成功的联想、海尔、华为这些大陆最知名的企业。
。 想看书来
目录(7)
富士康的成功之道,反证了有些企业的失误之处。
在富士康面前,我们没有了任何骄傲的理由,只有汗颜。
但是,我们无法回避它,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让它来拷问我们。
富士康悖论
近来,《华为的世界》一书在市场上热卖。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神秘的企业大都倒下了,为什么华为还站着?”
华为之所以成为国内财经作者追捧的对象,先后有《华为真相》、《走出华为》等书籍出版,是因为它的高科技色彩和够大、够强。“从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的代理商成长为营收60亿美元的准世界级公司”,华为的成长是令人尊敬的。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在深圳龙华与华为一路之隔的富士康的时候,其年营收500亿美元的巨大规模可能更让我们感叹和不解。而富士康和华为都是1988年在深圳设厂的。
富士康为什么能够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的途径被认为有四条:
第一,多元化经营。一个产品的成长是有限度的,只有多个产品并行,才能做大规模。富士康的产品几乎涵盖了全部电子产品,从电脑、手机、消费电子到渠道、数字内容和汽车等等,每一个产品都能做到最大或前几名。事实上,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者廖若星辰。
第二,并购重组。企业要快速成长,迅速扩大规模,并购重组是最简捷的途径。富士康也不例外。它的企业并购不仅在台湾地区,而且扩展到世界各地,每进入一个新领域、新行业,都以并购业内企业来迅速实现规模的提升。大陆企业并购重组的热情高涨,但往往跌入陷阱。三九、德隆、科龙等国内以并购重组起家做大规模的企业,最终都走上了被重组的道路。
第三,国际化。中国市场是巨大的,但全球市场更大,巨大的诱惑力吸引国内企业纷纷走向海外。但是海外征程挫折重重。长虹美国的巨额应收账款,TCL海外并购巨额亏损,联想并购IBM看起来要好一点,但效益下降,增长停滞,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但富士康的国际化布局,将市场扩展到亚洲、美洲和欧洲,一路过关斩将,横扫全球。其成功之处,应该悉心研究。
第四,做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