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出发(第1/4 页)
临时拼凑的作战部队,很难和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相提并论。
这是此刻安秉臣最深的体会。
到天黑之前,他手下已经聚集了五百多名义军。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角斗奴,个人战斗能力强悍,但要让他们拿好武器规规矩矩站好队列,按照指令向敌阵开火射击,这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很多人在遭遇战中自行离开队列,向沿途见到的敌人发起声势浩大的冲锋。至于他们还会不会回来归队,那真是一个永远测不准的随机常数。
这样的队伍,只能打顺风仗,稍有挫折就会产生雪崩效应。认识到这点的安秉臣不得不努力收拢沿途见到的所有角斗奴,让自己的队伍变得越来越庞大,至少能以超然的兵力数量优势碾压沿途遭遇的守军。
当他指挥的主力部队和敌人对抗之际,李克逊带领的一支精壮角斗奴队伍则从侧翼发起突击,那位大宋侍卫步军将虞侯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干掉对方指挥官,让敌军陷入恐慌和崩溃,接下来大队人马再一冲,对方就彻底散了。满怀血勇之气的角斗奴们对李克逊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自发地跟随在他身后,跟着这位将虞侯一同冲锋陷阵。
利用这种简单的战术,安秉臣击溃了一股又一股敌军,队伍中的义军们士气愈发高亢,他的命令被越来越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执行。但安秉臣自己知道,现在维系这支部队的仅仅是一路顺风的士气。他能做的也就是这么多了,抢在城中守军完成集结之前将他们分头击溃,否则的话,最后必然是一场输赢很难预料的大赌局。
他原本并不想直接卷入这场暴动,但在找到锡兰城义军首领庇卢之前,他需要保证自己、李克逊以及阿昆的安全。兵荒马乱中,再没有比待在一支军队里更安全的了。
可是,作为这支临时部队的指挥官,安秉臣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他不能犯错。哪怕是最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这支小型角斗奴军团的崩溃。
好在这时候的他,早已不是十里铺初出茅庐时期的愣头青。
一位真正高明的战术指挥官,必须对敌人,对自己,对战场,对双方的武器特点和作战模式有清晰准确的把握。至于兵力和武器上的先天差距,都可以想办法通过其它方式予以弥补。
遗憾的是,他现在手里这支杂牌军并不是自己一手打造。他就像操纵着一只巨型泥偶的皮影戏演员,竭力让那泥偶做出各种复杂动作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这支队伍的土崩瓦解。
安秉臣的对手主要是高加利人指挥的小股部队,规模约在百人到两百人之间,士气不高,战术水平也相当低劣,通常只会正面迎击,最多也就是躲在街边障碍物后与己方纠缠对射。他指挥的义军接连击溃了五股敌军,其中最有战斗力的竟然还是最初那位弗莱冈军官指挥的三列阵形黑衣守军,其它四股全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一触即溃。
阿昆从收拢的零星义军口中得知,庇卢的队伍似乎在城北方向。
于是,安秉臣操纵着这支队伍移向城北。经过几场战斗后,他已经将手持远程武器的士兵组成了六排队列,并让他们明白了齐射火力的重要性。那些拿近战武器的义军则被分流到李克逊的突击队中,或是作为十人一组的小队,撒到主力部队前方数百米外充当前锋侦察组。
他费劲唇舌想让那些兹克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前锋侦察组遇敌后首要的任务是回撤和报告,但几次遇敌都没见到前锋侦察组回来。事后他才从战场残留的尸堆中发现,担任前锋侦察的角斗奴们一看到敌人就奋不顾身冲上去厮杀,彻底忘记了回撤和报告的使命。
这样一来,战斗就变成了前锋侦察组被群敌围攻,然后义军主力赶来又围殴敌军的混乱场面。如果安秉臣带领的大队人马及时赶到,被困的友军还有活路,如果来得晚一点,那就只能望着自己人的尸体哀叹。几场混战之后,义军凭借着人数优势成功碾压了好几股敌人,安秉臣在无奈之余也只得放弃了让那些一心求战的前锋侦察组牢记回报敌情的使命。
除了继续像滚雪球一样扩大自己的部队,保持兵力上的压倒性优势,他已经想不到别的更好的稳操胜券之法。但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只会耗尽原本就已薄弱至极的指挥系统效率,将整支队伍变成一头无法预测的失控巨兽。
安秉臣望着街边一座熊熊燃烧的豪宅,以及在院墙外横七竖八的尸体,低头看了一眼自己手中的那根弗莱冈权杖。
这东西其实是金属长矛的缩短变种武器,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发射黑色射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