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方式的结构和比例,解决好各个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住房保障问题,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状况,应地制宜,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收入越低,收入的弹性越小,收入越高,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一些财政能力有限的城市及地区,当务之急是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廉租房的建设上,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租金补贴标准,真正把最需要住房保障而收入变化不大的群体的保障工作做实。
当前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将保障性住房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手段,而忽视其作为保障的基本功能,盲目扩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二是片面强调鼓励居民的住房消费,而放松对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的审查,忽视长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再次走1998年以来走过的弯路。
(4)要密切关注和解决特殊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加强对前瞻性研究。
比如,老年人的住房保障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1%,预计到2020年比重将升到16%,达到亿人,北京、上海等城市将提前达到老龄化社会。同时,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 问题也很突出;而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方式又让老年人的还贷压力很大。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方式是必然,分开以后的住房问题如何解决?
再如,而目前,在城镇住房保障体制的规划和政策设定中,还基本没有考虑农村居民住房保障问题,当然,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减少农民负担,提高医保的标准,扩大的覆盖范围。北京等财政较好的地区也只是对农村低保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和维修,以及山区居民的搬迁等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等方式,帮助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农村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住房保障方式?标准和范围如何确定?城乡住房保障体制如何接轨?按照一个什么样的进程逐步接轨都成为一个必须破解的题目。当前,完善住房保障的进程中也要考虑逐步缩小城乡住房保障的差距,而不是扩大。
(5)认真研究优化监管方式,降低监管成本。
为适应住房保障体制的建立,建设部成立了住房保障司,各地方政府也在建设主管部门下设了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明确了准入和退出的机制。大部分地区对于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资格认定,实行“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制度和“轮值摇号”的管理办法。这一办法在具体操作中充分体现了公开、透明,但也存在着程序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管理成本较高。如何在政府机构、工商、税务、银行等各部门之间进一步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提高信息化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整体行政管理成本,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摸索。
住房金融政策的创新势在必行(1)
积极运用公共财政政策,推进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
国务院曾于2007年8月在《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若干意见》中提出,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廉租住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2008年02月05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办法》,放宽了申请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的门槛。《办法》规定经济适用住房贷款项目的资本金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办法》还扩大了贷款人范围,除国有商业银行和住房储蓄银行外,还增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明确了利率优惠政策,《办法》中明确提出了“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执行,可以适当下浮,但下浮比例不超过10%”的规定。
2008年3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在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单位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房屋租赁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优惠的规定:首先,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在法定税率基础上减半征收契税,按规定取得的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其次,廉租住房经营管理单位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对个人出租住房取得的所得减征10%的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出租、承租住房签订的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对个人出租住房,不区分用途,在3%税率的基础上减半征收营业税,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按市场价格向个人出租用于居住的住房,减征4%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