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然的承受能力之内。
伴随着工业革命,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改变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被机器释放出来的能量如同潘多拉盒子中的魔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第一次既没有伙伴也没有对手,需要面对的只有他自己。缺乏自制力的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疯狂攫取,生态开始成为问题。
当人们生活的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再来环顾周围的世界,才发现已经面目全非: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忍受,生态濒临崩溃……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开始反思经济增长的模式,甚至重新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的一连串生态事件直接促动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注。尤其在对不同规模的经济体(社区、城市或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可行性探讨上,人们做出了种种尝试。
由于出发点不同,发达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城市理论和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紧缩城市开发模式、公交导向开发模式、社区驱动开发模式、自然环境开发模式和绿色技术开发模式。
所谓紧缩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功能混合使用规划,辅之以城市公共交通政策的实行与社区生态化措施的推行,来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浪费,提高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公交导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紧缩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区驱动模式的代表是日本的北九州岛。日本是个地少人多、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日本人的生态危机意识也更强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来治理环境污染,克服公害,对于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严重大气污染的城市非常有借鉴价值。
自然环境开发模式是指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加坡。要达到这种效果,往往要将城市生态系统网络化,将生态系统与市民休闲娱乐空间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在城市中出现原生态化的生态飞地。
绿色技术开发模式利用大量绿色技术措施来达到城市生态的理想目标,如用绿色植被覆盖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太阳能外墙板、中水和雨水的处理再利用设施、封闭式垃圾分类处理及热能转换设施等。这种模式就是将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可再生绿色能源和生态化的建造技术。尽管由于造价的原因,这样的住宅还无法普及,但这样的实验从建筑层面为那些难以重新规划的城市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可能。
最震撼的探索在迪拜。迪拜以敢于“造梦”著称,在生态城市的探索上也同样如此。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市机场皇室专用航站楼对面的沙漠上最新规划了世界上第一座理想中不靠能源驱动、不产生环境污染的概念生态城市——Masdar城。
这是一座用钱堆出来的城市,所有最先进的绿色技术应有尽有。预计于2016年竣工的Masdar城中将没有汽车,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小城之外。在城区内,配备了完善的交通网络,从任何一个地方出发到最近的交通网点和便利设施的距离都不超过200米,人们可以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其他环保交通工具。城内电车是其中一种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公共电车无人驾驶,并且在半空中的轨道上行进。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中,规划了与城市发展目标一致的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现代服务等生态产业。生态城内除了大量居民住所,还有政府办公楼、大学、博物馆以及各种教育、娱乐设施。商业区至少能容纳1500家公司,为了吸引企业入驻,政府推出了一揽子优惠政策,包括一站式服务、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特别优待与城市宗旨相同的、经营先进的能源技术投资者。
以上国外生态新城开发模式案例对于中国的生态城建设都有启发,但也有各自的问题:比如紧缩城市的开发模式可以在单位面积上增长产值和效益,但“紧缩”又可能带来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空间高密度的不合理性。再者,这些模式都缺少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这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来说,还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平衡的协调问题,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探索很难给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