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2 页)
氲凸龋恍率兰停�奕舜由虾8闯觯桓行簧虾S帕嫉耐蹲驶肪场⒘己玫恼�呋肪常桓行簧虾H嗣竦暮癜�J酚裰�娴闹匦抡酒鹄戳恕!�
3.“还钱风波”的媒体效应
“新闻无小事,媒体无大小。”这是由“媒体共振规律”决定的:无论多么不起眼的媒体,只要是合法存在的,它的话语权不亚于任何一个主流的大媒体,因为在网络时代和新闻炒作的今天,只要一个媒体发难——即使那完完全全是一则虚假新闻——网上也会立即被转载传播。
第三节 重建信誉:史玉柱还钱风波(3)
商界借势升云,不花钱而借得媒体打响企业名气的最成功案例无疑由阿里巴巴的马云缔造。马云与其说是位眼光卓绝的商人,不如说是一位熟知媒体、大众心理反映的“心理学家”。这位在宣传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贵,也并没有逃过媒体异常灵敏的嗅觉,尤其是阿里巴巴反其道而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体的好奇心与窥视欲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媒体刊载了一篇标题为《想做全球贸易,阿里巴巴拒访》的短幅报道。阿里巴巴欲擒故纵、欲拒还羞的态度不由得吊起了更多媒体的胃口,阿里巴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众多新闻人按耐不住。
终于,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而此前一言不发、金口难开的阿里巴巴也被《商业周刊》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紧接着便是早期英文版的《###》。
当该刊记者在杭州一个居民区住宅里找到阿里巴巴,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阿里巴巴公司的场景被形容为“面积不大的住宅里挤着20多个员工,地上到处都是铺开的床单,空气里还有鞋子的味道。”记者当场惊讶得目瞪口呆!
托《商业周刊》的“福”,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就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爆增之势。就这样,马云不花一分一毫,却引来了无数媒体甚至是国际性媒体的争相报道。
虽然,史玉柱说,“2001年还钱的‘新闻’不是策划,至于全国媒体的报道也是被你们生逼出来的。不管外界怎么评价,其实说到底我不是太张扬的人,能回避就回避,尽量少接触,因为我现在没这个需要。”但“无心插柳柳成荫”,通过还钱之举,2001年上半年史玉柱还是成了全国上下、大江南北曝光率最高的名字之一,凭着还钱的举动,史玉柱还成功当选中央电视台评出的“2001年央视十大风云人物”,一时更是声名鹊起、轰动“武林”。
试想,如果将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都换算成广告版面的话,这个价格将远远超过史玉柱还钱所花出的一个亿。而知悉传媒和广告操作的人都知道,以新闻刊出的报道比之广告的传播效果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更何况,如果当初欠下的钱不还,不管史玉柱跑到上海还是北京甚至巴黎、纽约,也不管他依靠脑白金、黄金搭档或者其他产品赚得了再多的利润,也不管新的公司叫巨人投资或者健特或者其他名字,他的心灵将永远得不到安宁,他的行动将永远偷偷摸摸——只要他亮出史玉柱的名字,难保不会有债主找上门来。
这样来看,史玉柱还钱的策划就更加臻于完美——不仅解除了心头之痛,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泰山论剑”——史玉柱的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
2001年2月15日,当还钱一事依旧余波未平时,还处于媒体聚光灯照射下的史玉柱在去参加“泰山会议”的飞机上列出了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并在“泰山论剑”中大吐苦水。
一直以来,史玉柱显然是把“泰山”当成了自己的“娘家”,自己的精神寄托。按照史玉柱自己的话说,在低谷的时候,“泰山”始终给了其很大的精神帮助和动力支撑。而今,史玉柱需要将这几年的情况对“泰山”做一个一五一十的交待。
想当初,史玉柱作为发起之一策划了“泰山论剑”——即“泰山产业研究院”,巨人集团曾承办了第二届年会,彼时的巨人正一片风光。
“泰山产业研究院”成立于1994年,这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每年召开一次例会,聚集了一批中国民营企业界的头面人物,其中包括段永基、柳传志、段永平、冯仑、卢志强、林荣强、郑耀文、远思和吴力等。顾问是吴敬琏和胡德平。段永基任理事长,柳传志任总裁,华贻芳是秘书长。
像武侠小说中千里独行侠般定期切磋武艺一样,这些“江湖大哥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