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1/4 页)
原来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接连攻陷辽阳和沈阳,京城一片惊慌。
当时孙承宗在京城担任左庶子,充任讲官,因为他懂得兵法,在军中颇有些名声,所以被天启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主持大明朝地军务。
孙承宗上任后,马上上了一道长长地奏折,指出当时当时军事体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主张谋求改革,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孙承宗认为“兵多不练,饷多不核”,就是说当时地军队训练很差,后勤供应极其混乱,就连保证士卒吃饱穿暖的粮饷都不能保证,要求朝廷注意这两个方面;
第二,孙承宗认为,当时大明朝是“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就是说,武将只有带兵临阵打仗、守卫边疆的权力,但是士卒的训练、军队的派遣、大的战略决策,都是由不懂打仗的文官来决定,这种“以文制武”的指挥策略,其实是极其错误的策略。
第三,实际上还是第二条的延伸,孙承宗认为“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是不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边疆的事情交给经略、巡抚,但是所有的决策,都是在朝堂上做出的,根本就不切合实际,边疆的将领们也没有足够的权力指挥战事,这种“将从中御”的方式,是极其不妥的。
所以孙承宗主张,要“今天下当重将权。
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就是要选择沉稳而有谋略的大将,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权力,让他决定边疆的事务。
绝对不可以随便派一个京官甚至是宦官,就可以凌驾于边疆大将的头上。
孙承宗当时提出了这些策略,最开始天启皇帝还是大加赞赏的,但是执行下去就变了味道,根本没有人来认真考虑这些东西。
等到魏忠贤上台之后,因为多次拉拢孙承宗不成,于是借着这道奏折大做文章,指出孙承宗乃是污蔑大明朝历代皇帝,否定太祖定下的制度,后来适逢孙承宗打了败仗,于是就将孙承宗削去官职。
如若不是后来辽东吃紧,朝廷根本就不会考虑再启用孙承宗,但是这次启用之后,孙承宗根本就是心灰意冷,再也懒得去提这些兵制改革的事情了。
第二百一十二章 名将后人(上)
“好!”程真猛地站起来,笑道:“孙老将军,这些话都说的非常好,朕没有你懂军事,只是有一些想法而已。
那么,你重新上这道奏折,朕放权给你去做,你必须记住,你是兵部尚书,大明朝的军制改革之事,你可以全权负责主持,如若有人敢反对你,朕赐予你先斩后奏的特权!”
孙承宗老泪纵横,再度跪了下去。
自从程真这个少年天子当政以来,孙承宗一直在观察,看要不要再次提出这些军制改革的事情,他其实一直在矛盾:一方面,这个少年天子的确是英明神武,而且能够听取下面大臣们的正确意见;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他所提出来的很多东西,的确是否定了太祖皇帝的很多做法,这是触犯大忌的事情。
经过几个月的犹豫,孙承宗终于决定将这件事情说出来,今日终于能够一吐为快,而且还得到了大明天子的认可,让他怎么能够不激动。
孙承宗连连不断的磕头,激动跟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
程真笑道:“孙老将军,朕不但放手让你做这些事情,朕还会亲自来带这支禁卫军。
如若朕训练出来的禁卫军的确战斗力强悍,一万军马能够当作十万军马来用,到时候可要靠你老来推广这些训练的经验啊!”
孙承宗对于这位少年天子已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动得老泪纵横,这时候哪里还有不答应的道理。
当下连家乡话都说出来了:“诶,诶……”程真哈哈大笑道,携着孙承宗地手,众人继续走到点将台的边缘,继续观看明兵们的对决。
下午的对决依然是没有多少惊喜,给程真的印象,就是这些士卒们的单兵作战能力都不弱。
毕竟是从八万人当中挑选出来的一万精兵,这些参加对决地士卒又是通过了意志力考验的。
都不是泛泛之辈;但是,这些士卒地团队配合意识,那个叫做惨不忍睹,估计他们脑子里面就少了这跟筋……
程真看的摇头叹气,回到宝座上坐下,懒得再看了。
孙承宗道:“皇上但请放心,戚继光将军的《练兵实纪》。
之所以没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