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抄录(第1/2 页)
出去旅游了一趟,期间还意外吃了一个大瓜,李斯年满载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回到了沪上,随即又全心投入到写作大业中。
经过一周夜以继日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为了确保文稿的质量,李斯年决定先让最近跟着大侄子玩得不亦乐乎的徒弟沈从文帮忙校对一遍。
这个徒弟虽然初涉文学领域,但是进步很快,简单的校对工作还难不倒他。
果然,等他校对完,李斯年又和他交流一番,收获也是不少。
又经过一周的精心修改,直到对稿件完全满意后,李斯年才带着最终的定稿来到了商务印书馆。
李斯年之前出版的几本书都是商务印书馆代理的,他也不认识别人,就又找到了这里。
问过工作人员之后,李斯年直接找到了监理张元济老先生的办公室。
他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了张老先生的应答声。
推开门进去,李斯年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大跳。
这间办公室的空间倒是不小,比他自己在北大的那间小小的办公室大了不止十倍,但是却又显得十分拥挤,因为整间房子里面都堆满了书籍,目测不下数千本。
正对门口的是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张老先生正坐在办公桌后,全神贯注地审阅着手中的书籍。
而在办公桌的后面、左面、右面,全都摆放着长长的书架,书架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图书。
这还不够,书架顶上还摞着一层层书,一直堆到快接近屋顶的高度。办公桌上面也到处都是一摞摞的书,张老先生就这样被一堆又一堆的书籍给包围了。
李斯年看着这一幕,心里不禁有些担心,生怕那一摞摞的书倒下来,将老先生直接埋在这里。
他轻轻地走到办公桌面前,见老先生仍然沉浸在书中,看都没看自己一眼,只能主动开口打招呼:“张叔叔,好久不见啊。”
张元济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被人打断了思路,似乎有些不高兴。
但当他抬头看见是李斯年时,顿时露出了惊喜的表情,热情地招呼道:“哎呀,是你啊!世侄,自从去年你将《魔都》和《最后的莫西干人》交给我们出版之后,就没再见到你人了。年前我去参加你侄子的婚礼,也没看见你。听说你现在都是什么‘及时雨’,‘小孟尝’了?”
李斯年没想到对方会对自己如此热情,他连忙解释道:“我去年下半年一直在北京大学执教,过年才回来,直到今天才来拜访您,实在是失礼。还没出正月,我给您拜个年吧,祝您老晚年幸福!”
张元济听了李斯年的解释后,点了点头表示理解。然后他试探着问道:“我在你侄子的婚礼上看到你父亲润民公,他提起你过年带回来两本《永乐大典》残册孝敬他。哎呀,这可是宝贝啊!”
“我去看了一眼,还是以前没有记录过的‘东字韵’和‘庚字韵’的两册。你运气真是不错啊,我去北京琉璃厂书肆淘宝不下几十次,也没遇见过。听说你在北京的家里还有十多册?”
李斯年这才明白张元济为什么对自己如此热情,原来是为了那些《永乐大典》残册。
他微笑着回答道:“嗯,侄儿确实有幸收藏了一些古籍。这是在北京遇到的父亲的一位故交所赠,我帮了他们家里一个小忙,人家拿来感谢我的。”
张元济自从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就一直负责古今中外图书的收藏整理工作。
他对古籍善本的搜集尤为重视,几经周转才在前两年从清末民初湖州四大藏书楼之一的乌程蒋氏密韵楼购得十余本《永乐大典》残册。
如今听说李斯年手中握有数量相当的残册,而且还是从未面世的珍稀版本,自然羡慕不已。
张元济绕过堆满书籍的办公桌,坐到李斯年身旁,亲切地拉过他的手,眼神中满是热忱与期待,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此珍贵的藏书,真是难得一见。我们商务印书馆自创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收集和保存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看到它们。你的这些《永乐大典》残册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我斗胆一问,不知道你是否愿意考虑将之出售给商务印书馆,让它们成为更多人能够触及的知识宝藏?”
李斯年得到这些残册也没多长时间,虽然有舅舅帮忙,但是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正宝贝着呢,自然是不舍得出手的。
于是,他面带歉意,婉言拒绝道:“张先生为保存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华,不辞辛劳,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