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页)
先生已患病)到晋详为面谈”。同时,“策动每县各推举代表二人,一人代表政府,一人代表民间,组成山西国民会议促成会”,设会址于海子边教育会,由山西大学教授李翰章担任主持人, 以示响应孙中山先生“北上宣言”中“速开国民会议”之号召。
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向“各省各军民长官”发出“马电”,声明“文对于时局主张,以国民会议为解决方法。日前发表宣言,谅承鉴察。兹特选派同志分赴各省区向民众宣传,每一省区约二、三人,务使国民咸灼然于会议之性质及关系,其宣传范围,以此为限,不涉及地方政事军事。”接到孙中山电文后,阎锡山于23日电复先生,表示“马电奉悉。尊处选派同志宣传政见,具见伟筹,已饬属知照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直、联奉与攻讨国民军(1)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皆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翻云覆雨,今天甲、乙联手以制丙,明日乙丙合作以对甲;忽而称兄道弟,说不尽的好话,忽而剑拔弩张,视为寇仇。阎锡山既已置身于军阀混战的旋涡之中,也就势所必然地不能脱此窠臼。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随着形势的变化,阎锡山逐渐开始转向,由联段、冯反直,变为联直吴、联奉张,而反对冯玉祥的国民军。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而是与新的分化、组合相伴随,酝酿着又一轮的争斗。
首先,是“反直三角同盟”的瓦解。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几十年,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是当之无愧的。当孙中山于1924年11月离粤北上发表‘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后,段祺瑞马上以‘外崇国信’和‘召开善后会议’相对抗。张作霖也在1924年12月底孙中山到达天津后,劝告孙中山放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使抱病北来的孙中山极为愤慨,病情恶化,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由于孙中山先生的突然逝世,本来就十分松散的“反直三角同盟”随之自行瓦解。
接着,是直系势力的再起。1924年11月初,直系兵败南下。但一向刚愎自用的新直系首领吴佩孚并不甘心。吴佩孚在是月中旬到达汉口后,即以直系各省军阀的名义发表通电,宣布组织所谓“护宪军政府”,以此代表*行使一切内外政务。1925年内,吴佩孚逐渐控制了湖北,并于10月21日在汉口成立“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自立为司令。在吴佩孚组织讨贼联军的同时,孙传芳控制了东南五省。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乘势开往上海,从而引起了直系浙督孙传芳以及直系其他将领的恐慌和抵制。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以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通电讨奉,爆发了“浙奉战争”。“浙奉战争”的结果,使奉军势力退出江南,撤至山东境内。江浙五省成了直系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继而,是奉军内部的分化。“浙奉战争”之后,奉军内部发生了郭松龄倒戈事件。郭松龄系奉军中后起的重要将领之一,与张学良私交甚笃。时受张之委托组织第3方面军,任第10军军长。郭对张作霖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大举入关抢夺地盘,积极进攻国民军不满。曾提出罢兵息争,退兵关外,保境安民,开发东北的建议,未被张作霖采纳。加之对第二次直奉战争过后分赃不均的怨恨,决心倒张(作霖)。遂与冯玉祥订立密约,于1925年11月23日宣布“班师回奉”,要求张作霖下野,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25日,郭率所部7万余人由滦州向山海关进发。一路向北,12月20日,占领了距沈阳百余里之新民。后虽由于盟友李景林的变卦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郭军归于失败,但奉军却因此而元气有伤。
与此同时,奉冯反目。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为了对付曹吴,暂时与段张联合。战后,奉张势力大为扩张。张作霖背弃当初奉军不入关的约定,大举挥军入关,抢缴直系败军枪械、收编直系军队,抢占地盘,从而加剧了与冯玉祥的矛盾。
郭松龄事件之后,吴佩孚、张作霖、冯玉祥三者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冯玉祥的国民军在郭松龄举兵后进占了热河,同时向李景林提出假道出关援郭的要求,(李原参加郭、冯、李“小三角同盟”)李不允。冯军继续进兵,1925年12月下旬攻占天津。李军退往山东,与张宗昌结成直鲁联军。这时,冯玉祥有意联吴制奉,但吴佩孚不忘冯当初倒戈回师陷其于困境之旧仇,拒绝合作。而与张作霖联合,共同对冯。冯玉祥在局势于己大